在视觉艺术中,表现角度是画面重要的造型元素之一。摄像机(包括虚拟摄像机)多变的角度和灵活的机位,为影视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与景别相似,对角度的选择直接反映了影视工作者对表现主题、被表现主体和场景的理解以及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影视工作者对表现角度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画面的空间构成和视觉形式两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对影视画面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对同一被表现主体和场景而言,不同位置、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拍摄”会得到不同的视觉形象和空间结构。经常使用三维软件的人都知道,在制作三维场景时需要结合不同视图观察,而在传达信息、表现情感时也需要对被表现物体进行多个角度的描绘。影视画面不同的表现角度能够引起观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反应,实现对观众的心理暗示。正常的拍摄角度反映出的情绪公正、客观;观众对非正常的表现角度缺少视觉体验,可以产生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奇妙的心理体验,进而获得特殊的感情倾向。表现角度在实际操作中包括表现方向和表现高度两个方面。一、表现方向表现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表现主体在水平平面上°范围上的相对位置。如果摄像机与被表现主体在同一水平上围绕被表现主体选择观察点,表现内容会随着机位的变化而变化,影视画面中的形象特征和表现意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影视制作中,表现方向大致包括正面、斜侧面、侧面及背面等。1、正面方向正面方向指摄像机在被表现主体的正前方拍摄,镜头光轴与被表现对象方向轴线相对,观众看到的是被表现主体的“正面”。正面方向有利于突出被表现物体的正面特征和横向线条,并将观众的视线沿着横向线条向画面两边扩展。在表现人物、动物时,他们的面部特征和精神状态被直接呈现给观众,有利于被表现主体与观众的交流。因此,在广告、宣传片、节目预告片等作品中,通常会选择正面拍摄的画面来加强观众与画面内容的互动,达到吸引观众注意的目的;在表现以横向线条为主的物体时,观众视线的横向扩张使得画面稳定、庄严;在表现文字、图案时,正面方向的图文最为清晰,而且一般不会产生变形,这种视角客观、全面,观众在阅读时不会遇到困难。因此影视作品中大量的文字是正面表现的,一是考虑到信息传递的需要,二是考虑到观众情绪的稳定。正面拍摄的不足在于物体的立体感不强,某些情况下缺少活力。2.正侧面方向正侧面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轴线与被表现主体方向轴线垂直所进行的表现。对于有明确方向感的物体(如人物、交通工具等),正侧面有利于表现他们的运动方向、运行姿态和轮廓线条,以及被表现主体的强烈动感和运动特征;当两个有明确方向感的物体相对时,可以兼顾双方的轮廓和活动,表现双方的交流、冲突和对抗。对于某些被表现主体,尤其是文字或图层,即使视觉上是立体的,但它们的正侧面也表现不出任何信息。因此,对于这些物体,在影视后期制作时一般不会单独采用正侧面来传达信息内容。而文字或图层的正侧面大体相同这一特点,也常常在影视后期特效中用于创造连贯的文字或图层转换效果。3.斜侧面方向斜侧面方向是指摄像机在“拍摄”被表现主体时成一定的夹角,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右前方、左前方及右后方、左后方,但前两者与后两者的视觉感受有较大差异,主要集中体现在“前”与“后”的关系上。斜侧面方向是影视后期制作中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斜侧面方向突出了物体的立体形态,使画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在表现以几何形为主的对象时,被表现主体的横向线条变成斜线,画面生动活泼;同时,斜侧面方向有利于安排主体、陪体,区分主次关系,能够起到突出被表现主体的作用。前斜侧方向与人们通常交流和观察的方向相同,是观众观看时比较适应的角度。后斜侧方向在表现文字时观众看到的是字的反面,一般不太适应,通常只会作为过渡画面出现;在表现人物等有明显方向的物体及其运动时,后斜侧方向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向画面内部延伸,给人以介绍或带人的视觉体验。4.背面方向背面方向是指从被表现主体背后进行观察的角度,这种角度改变了主体、陪体及场景的位置关系。在表现有明确方向感的物体及其动作时,当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被表现主体的视向一致时,观众产生与被表现主体同一视线、同向运动的主观感受。与斜侧后方向表现相似,背面方向将观众视线引入到画面或场景的深处,表现出强烈的空间透视效果。背面方向表现了场景中的第四个面,突出了被表现主体前面及摄像机后面的陪体与环境,给观众一个崭新的视觉形象,在建筑虚拟漫游或其他影视三维制作中,可以借用摄像机从背面向正面的运动来过渡画面、描绘场景。背面方向表现人物时,观众看不到人物的表情,只能根据姿态动作和环境背景来“猜测”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在表现文字和图形标识等信息时,背面方向会因为内容的不确定性降低观众对文字的识别能力,通常较少采用,偶尔为之也只是起到过渡作用。
二、表现高度表现高度是指摄像机在不同高度表现物体、摄像机的轴线与被表现主体在垂直面上形成一定的夹角。表现高度在影视后期特效中通常有五种不同的情况:当摄像机镜头与被表现主体视线高度持平时称为平视;当镜头低于被表现主体、向上观察时称为仰视;当摄像机高于被表现主体、向下观察时称为俯视;当摄像机处于被表现主体正上方、向下垂直观察时称为顶视;当摄像机处于被表现主体正下方、向上垂直观察时称为底视。(表现高度的变化不但会造成画面中地平线的变化、进而影响画面的构成,而且不同的表现高度容易引起观众不同的情绪体验,取得特定的心理效应。1.平视平视是摄像机与被表现主体处于同一高度的观察角度,比较符合正常人的观察习惯。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多是用平视角度观察事物的。利用平视高度表现被表现主体,一般不会产生变形,能够保持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画面结构稳定、客观公正,在表现人物时具有亲切、平等的交流感。在影视作品字幕的呈现中,为了达到沉稳的视觉效果,多用平视与正面表现相结合。2.仰视仰视是摄像机低于被表现主体、从低处向高处观察的一种表现角度。仰视的画面中地平线较低,地平线以上的物体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在实际拍摄中具有突出天空或云彩、净化背景的视觉效果。在宣传片或其他影视作品中,在前期拍摄时常会利用仰视,将被表现主体与纯净天空结合在一起,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仰视画面中的线条是向上汇聚的,具有几何形状的物体往往被夸张成梯形或三角形形状,画面表现稳定、牢靠而有力度;同时仰视使观众的视线沿垂直方向向上伸展,有利于强调物体的高度和气势,在表现跳跃、腾空等动作时也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当观众观看仰视的画面时会产生抬头观看的视错觉,这种感觉直接作用于观众心理,使观众处于心理劣势,而被观看主体处于心理优势。关于“高”和“仰”,我国有很多的成语,如“敬仰”、“瞻仰”、“仰慕”、“高昂”、“高足”等来表现主体形象气概轩昂、意气风发和观察者敬慕、崇拜等积极的精神状态;但也有“高高在上”、“高傲”和“仰人鼻息”等词来表现主体狂妄自大和观察者被动、软弱等消极的精神状态。3.俯视俯视是指摄像机轴线高于被表现主体、从高向低观察的一种表现角度。俯视的观察位置较高,地平线在画面的上方甚至在画面以外,有利于表现场景的全貌、规模和场景内部景物的层次关系等。同时,俯视使原本重叠的影像在画面上铺展开来,可以表现出宽广辽阔的空间深度和被表现主体大范围的运动轨迹,“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与仰视相对,观众在观看俯视表现的画面时有低头观察的错觉,这种错觉使观众处于心理优势,而被表现主体处于心理劣势。“低”字在我国语言中往往有贬低、蔑视的意味,如“低俗”、“低劣”、“低人一等”,被表现主体往往显得萎缩、渺小,仿佛受到压抑,画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阴郁、悲伤的情绪气氛。俯视造成了一种不太常见的透视关系,即上大下小的倒三角结构。这种结构即可以产生画面结构的不稳定感并暗示戏剧结构中的不安因素,也可以使画面具有另类(包括时尚)的视觉成分。4.顶视顶视是指摄像机拍摄方向几乎与地面垂直、向下观看的一种极端表现角度,在日常生活中观众较难得到顶视的视觉经验。正因为如此,顶视画面可以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极高的角度使人们能够俯瞰到场景的全部空间关系和各物体的运动轨迹,观众在感受画面的图案形式美的同时,也领会到极度的心理优越感。如某碑酒的电视广告,为了表现该啤酒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用顶视的角度将无数人在高楼大厦间进行啤酒接力的场面抽象地表现出来。。5.底视底视与顶视相对,是指摄像机拍摄方向几乎与地面垂直、向上观看的一种极端表现角度。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观众较少得到底视的视觉经验,但目前底视角度的运用越来越多:表现的商品多以鞋子为主,尤其是运动鞋和高跟鞋等,既可以将鞋底的商标信息内容表现出来,又可以表现人物挺拔的姿态和向上的精神。广角镜头与底视的配合能够使画面产生异常强烈的视觉冲击,被表现主体的脚仿佛直接踏在观众的脸上,汽车就像直接从头顶碾压过去一样。底视所造成的强烈透视给观众以平日少见的视觉感受,使画面表现新颖、时尚。图3-43是中国移动通信电视广告的截图,底视的角度使天花板的框架结构如同五线谱的线条,而舞者仿佛音符一般跳动在蓝天为衬托的背景上,这种极具艺术性的视觉感受,正是充分运用底视的表现所取得的特殊效果。三、表现角度的选择1.角度的合理性在选择表现角度时,影视工作者首先应该考虑被表现主体的特征、信息的内容和观众的习惯。例如,我们看到的所有洗发水广告几乎都会用到俯视甚至顶视,这不是出现心理表现的需要,而是因为这两种角度是表现头发、头皮和头屑的最合理角度。2.风格的表现不同的角度会引起观众不同的观看心理,形成不同的画面风格。例如:为了追求视觉上的跳跃感和时尚感,可能采用仰视、俯视、顶视、底视等极端的视角;为了获得类似国画中散点透视或“平远”的视觉感受,则多采用平视和长焦镜头的组合等等。3.整体视觉效果影视工作者必须根据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风格样式,从一个场景甚至整个影视作品的总体视觉效果决定表现角度。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在确定总的表现角度基础上,让每个表现角度都成为具有表意功能和风格体现的语言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