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工记农业社会的记录,传统技艺的合集

昆明儿童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9504838.html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bàng)桑阴学种瓜。

每每读到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都不禁使我想起幼年的时光。那时候,大人们每天忙个不停,用手艺满足自己生活中的各项所需,如编遮阳的草帽,扎防雨的蓑衣,织御寒的毛衣等等,日子过得丰富而充实。

随着一次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化的机械取代了很多手工工艺,从前随处可见的传统手工劳作正逐渐在社会上消失,还好有心人用镜头记录下传统工艺许多的珍贵资料,《百工记》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本,通过画面,让今天的人们有机会目睹很多手工工艺曾经的风采。

《百工记》作者潘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清远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又是清远市“非遗”专家委员会民间文学、民俗专家。他的作品聚焦民间,反映民俗,是遗迹的搜集者和存储人。

自给自足的生活,充满无限乐趣

儿时的记忆虽然久远,但是非常深刻,稍有提示就能被勾起。看了《百工记》里的画面使我想起当年,一到立秋之后,父亲都会带我去山上割榆树今年新长出来的嫩条。我之所以会高兴地和父亲一起去,是因为我割的榆树条,由我来决定编什么,编好后东西也归我所有。

父亲的手艺真不是盖的,什么东西都能编,家里的筐筐篓篓都出自爸爸的手。闲暇时,他抱一堆柳条或榆条,找一处阴凉的地方,一边和乡亲们聊天,一边就把筐编好了。

可惜那时候年纪小,割回来的材料只够编一个小筐,于是,每年我都会有一个专属自己的小筐,我带着它去采蘑菇,落花生、采果子,收集秋天里的战利品,小筐承载了我很多童年的快乐。

曾经的传统技艺离我们越来越远

除了编织的手艺,爸爸还会做豆腐。我们家有全村唯一一家豆腐坊,但因为做豆腐需要起很早,爸爸白天要到队里上班,实在忙不过来,后来就把工具都送给亲戚家经营,过年节他们送我们一板豆腐作为报答。

现在做豆腐也都机械化了,加工的速度快,生产的效率高,但我却吃不出以前那纯纯的豆腐的味道。豆腐皮和小豆腐只有做豆腐家里才有的东西,现在在市面上也都能买到,但是也没有我小时候吃的味道香。

像搓绳,盘扣、编席子这样的事,现在也只是少数专业人士来做了,人们从自给自足中解放出来,也把手艺一同扔掉了。曾经的传统技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如今只剩下怀念的份了。

珍贵的东西,值得被一直记忆

现在学生们上的编制课和以前的手工技艺非常相像,只不过材料变了。想当年,一到冬天,人们闲来无事就在家里编这编那。爸爸的手很巧,会编很多种东西,用高粱杆上的外皮编席子,编草帽,编盛东西的篓子等,解决了家里很多实际需求。

以前编东西,以实用为主,家里需要什么就想办法弄什么,现在学生们学习编织,纯粹是为了促进动手动脑能力,并无太多实用性。

母亲闲下来就会织毛衣、毛裤、坎肩儿、手套、帽子等,一家人保暖御寒用的东西手工全都可以解决。妈妈们还比着研究新的针法和花样,生怕自己家的孩子穿出去的东西不漂亮。我小时候穿的鞋,都是捺鞋底,鞋面上带绣花的布鞋,现在这种千层底得去内联升买了。

现在锔锅,锔锔缸,磨剪子、磨菜刀这些事,早已经没有人再用了,但是它们都曾在一定时期留下过痕迹,很值得被记住。

最后,《百工记》作者拍摄了多幅图片,记录了百姓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是一本传统技艺的合集,它见证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变迁,有十分宝贵的收藏价值。

作者:安逸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