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人的记忆,是春天在田地河滩边采一棵翠嫩的马兰,是夏天在沁凉井水里浸一牙清甜的西瓜,是秋天在灶膛余灰里埋一穗饱满的水稻,而冬天的温暖记忆,则来自一双稻草为底,芦花做帮,毛茸茸的芦花靴。在缺乏物资的年代,江阴西乡沿长江一带的农家,历来有制作芦花靴的传统。普通草鞋到了冬天不能御寒,长江滩涂边随处可见的芦苇给了先辈们灵感,他们在草鞋的编织中夹入芦花,增加鞋底的厚度和鞋帮的高度做成靴子的样式,做出来的鞋子轻便又暖和。收花芦花靴的制作,从收芦花开始。春夏两季芦苇翠绿,生机勃勃,秋天苇顶抽穗,绒毛雪白飘逸。做靴子最好选用当年抽穗后开始扬花到刚收花时的芦苇,此时的芦花不老也不嫩,韧性强,适宜编制芦花靴的上部帮围,穿在脚上既美观又保暖。搓绳其次是稻草。当年收获的糯稻草韧性好,制作前先将稻草喷水用大木槌捶打柔软,再用来搓绳织靴底。稻草捶得愈“熟”,搓出来的草绳愈坚韧,织的靴底愈结实耐穿。做底搓好后的草绳一层层密密匝匝地编成鞋底,每编一段就要用鞋耙头夯实一遍。芦花靴一般要做双层底,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冬天雪水渗透,一方面也可以让鞋子更持久耐用。围帮编鞋底时,一般会在鞋底周围拉出细股草绳,紧密交叉编织,编到一定高度时,将鞋楦放入,再沿着鞋楦一圈圈往上编,此时需要在稻草绳里夹入芦花,编到脚踝处即可收口。编口芦花靴的收口是区分男鞋女鞋的关键,女鞋收口较小,男鞋收口较大,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靴口上缝上一圈布条,美观又舒适。出生在长江边的江阴人,从小看着长辈们做芦花靴、穿芦花靴、卖芦花靴。做芦花靴很辛苦,除去搓绳、做鞋底的时间,熟练的制作者一天也只能编2-3双。当时几毛钱一双的芦花靴是一家人冬天重要的副业收入,卖芦花靴的钱又被用于填补温饱,盖房造屋,儿女婚嫁。如今,芦花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并没有消失利港、月城也还有人在坚持每年做芦花靴如今,对于这些芦花靴制作者来说这一门手艺除了补贴家用外更多的是对儿时记忆的寄托也是对老一辈人匠心的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