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农村地方还保留着一种比较传统的贸易组织形式,那就是赶集。农村人很爱赶集,有事没事喜欢去集市上转转。按照农村人说法:“去看看人,看看热闹。”
那时的童年,赶集时看到集上卖的各式各样的东西,有卖爆米花的的,有卖熏豆腐的,那时候馋的了不得,能吃上,就会高兴一天,还有卖葫芦瓢的等等,这都是满满的乡愁。在农村,有一种赶集,叫乡愁……
1.在农村赶集的时候,有卖爆米花的。这个想必是很多人的回忆了。记得小时候碰到爆爆米花的,家家户户都是拿着玉米粒去,而且每次都是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才轮到自己的。这种原始的爆米花的带个炉子,还有一个类似“炸弹”似的烤炉,快熟的时候,“轰隆”一声,一股玉米香味扑鼻而来,在老远就能闻得见。有时候地上会有几个掉落的,小孩子们赶紧抢着捡,就像得了宝似的。
2.在农村赶集的时候,集市上卖的熏豆腐,这种豆腐放在铁锅里,汤水里有在煮的大块五花肉,熏豆腐有一种很浓重的烟熏味,闻起来很有感觉,再浇一小勺用鲜辣椒做好的辣酱,嘴留余香好吃极了。记得小编小时候,经常爱吃,再点上一碗配套的散酒和烧饼,这样的早饭可是说是十分惬意了。
3.在农村赶集的时候,还记得农村集市上卖的葫芦瓢吗?农民自己家种的葫芦,过了秋天表面颜色由绿变白,最后变黄,外壳也逐渐坚硬起来,摘下后,放在堂屋檐下的窗台上晒上一个冬季,这个葫芦便具备了做瓢的条件。旧时,庄户人家的水缸里、米桶里、面袋里,都少不了一个葫芦瓢。但是现在,多数人都嫌弃葫芦瓢不卫生,在集市上也很少有人买了。
4.在农村赶集,现在各式的服装也是目前大集的主力军,男女士服装、鞋袜、帽子等,当然大集上的服装并不会那么的高端,人们也不是经常买衣服,更多的是很多妇女买一些布料拿回家动手裁剪,纳鞋底等手工制作,之前的老布鞋等。
5.在农村赶集,农村集市上卖的一种江米条,这种食物小编小时候经常吃,这种食物也是用面来做的,外面粘上大量的白糖,吃起来有一种甜甜的味道,这种食物当早餐也可以,也可以当做平时的小零食来吃,这种食物制作的还是很有分量的,所以吃几个就饱了,但是保存的一定要得当,要不然这种食物就很容易受潮会变得不好吃了。
6.在农村赶集的时候,农村集市上的麻团,又叫煎堆,华北地区称麻团,东北地区称麻圆,海南又称珍袋,广西又称油堆,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特色油炸面食。麻团是用糯米粉加白糖、油和水揉制成形,再经入锅油炸而成的。因其呈圆团形,表面又沾裹有芝麻,故名。
7.在农村赶集时,路边的卖几元小商品的摊子。走到这就会感受到,原来小时候的那种味道。这种小摊子,商品价格不贵,而且很多人家里都需要用到。小时候的我们都有点贪图小便宜的心态,所以就算是知道东西不耐用,但是因为便宜,还是会控制不住会购买一些。
8.在农村赶集,碰到算命先生。小编和我的朋友在小时候,经常遇到街头算命先生,就去瞧个热闹,有时候也去算上一卦。在这里算命的,有问姻缘的有问子女的,有问学业的,有问前途的等等,有人说准也有人说不准。
9.农村集市上售卖的辣条,这是最受小孩子欢迎的食物,跟密封包装的熟食不一样,它的味道更香辣,也比批量生产的辣条更卫生。小孩子一人称一小袋很满足了。
10.修鞋匠。修鞋匠是专门修补破损旧鞋的手工“艺人”,修鞋匠大多都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在农村人们会把穿坏的鞋子都会拿到集市上找修鞋匠修补一下,然后再拿回去接着穿。
11.在农村赶集时的“破烂会”。正如名字描述的一样它是一种二手生活物品的交易场所。现在不少农村都还保留着艰苦的优良传统,在衣食住行方面都非常的节俭。在农村有句谚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农村的孩子从小没有穿过新衣服,所有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剩下来的。在“破烂会”上大家会把一些二手的衣服或者是闲置的东西,摆在地摊上去贩卖。每次这种“破烂会”来的人都很多,大家也是图了一种热闹,大家也把“破烂会”当成一种节日过,都会上集去买点生活用品。
12.农村赶集,最受欢迎的就是蔬菜了。赶集总会出现特殊的卖菜人,蔬菜销量最好,那就是农村老人。老人不甘寂寞,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闲得慌,丢不掉农民那股劳动的干劲,种一些菜在集市上换一些钱补贴生活。老人家都会种上蔬菜,选择离家近的集市或早市去卖蔬菜,每天都能卖出几十斤左右,收入却不多,平均一个月下来元还是有的。
13.臭豆腐在农村集市上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这个味道一般情况下小孩和老人都受不了,但是年轻人却独爱它闻起来臭吃起来却很香。
14.在集市尾端有一个大戏台,按照惯例,有几天农村赶集,就会唱几天大戏,戏台前一般都是一些饱经沧桑的老人们,一听就是一天,偶尔会有年轻人驻足,农村人的快乐也就是这么简单。
15.草鸡蛋。在农村的集市上,经常见农民卖的就是草鸡蛋,因为母鸡在饲养过程中更天然、健康,不像城里的草鸡蛋都是半圈养喂饲料的形式。而鸡蛋又是生活的必需品,虽然价格更高一些也有很多人买。
在农村,有一种赶集,叫乡愁。在农村马路两边的赶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以村庄为居的农村人,十里八村的人和事都能了如指掌,而最大的传播途径,就是集市。赶个集,该知道不该知道的全能知道,简直是现场版的乡间新闻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