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保定有家鞋店叫士宝斋,他们家那时候的产品有:直脚鞋、尖脚鞋、认脚鞋、一只脚鞋(顺脚两只)等等,应有尽有,从材料上来说,有棉底棉鞋、皮底皮鞋、牛皮制的法兰底、华旗底、鹿皮底。在门市小楼上还设立了皮鞋作坊,专做皮鞋。建国后增添了解放鞋、毛底布鞋等,肥大耐穿,深受劳动人民欢迎。
还有家鞋店叫万里,穿上士宝斋的鞋,能不能走到一万里不换鞋?
谁穿过老保定的士宝斋和万里鞋呢?欢迎大家互动交流。
老马号之“士宝斋”和“万里”鞋店
马号的西侧是总督署,东侧是保定府署(后改成清苑县署),南接督署大街(现在的裕华路),北通西大街。马号经营种类繁杂,南北分三路,中侧东侧多经营百货,西侧多是小吃及娱乐场所。店铺经营讲究诚信,无假货,服务态度好,市民多愿意来此购物或就餐。
到保定解放前夕,马号有工商户号余家,较大的有玉麟绸缎店、隆昌绸缎店、盛百货店、益丰帽庄、士宝斋布鞋铺、万里皮鞋店、亚力戏院、第一楼、三滨、国风照相馆、晓钟书局、光明书店,还有白运章包子、天义斋包子铺、同和泰冷食店,西街南段还有茶馆和书场,其中许多老字号都十分有名。
士宝斋布鞋铺和万里皮鞋店位于旧天华市场中,从布袋胡同进入市场的路东,第二家是“万里”,第三家是“士宝斋”。
“士宝斋”开业于民国初年,设在保定市济善商场北头,地处闹市,经理薛幼泉自东自营。年薛幼泉去世后,其子继承父业,掌管起鞋铺的经营。薛幼泉幼年在钱铺学徒,继而改行经营文具纸张等,年商场遭受火灾以后聘请了曾几代经营鞋业并在钱庄一起学过徒的董子明,才开始经营鞋业,起号“士宝斋”,在他们的努力下创出了名牌产品。
当时作坊生产由薛幼泉的老伴掌握,她带领两个儿媳和几名工人制作鞋帮,自己设计式样并吸收外地的新颖式样,仿做或结合当地人的脚形,在大、小、肥、瘦上加以调整,还亲自动手剪裁。由于她手巧心细,每码鞋面料子可以多裁出一双鞋面,这样就可以弥补进料成本高的不足。
有个保定第一制鞋厂
商标上的拼音是不是士宝斋呢
还发现在博县也有个士宝斋布鞋
“士宝斋”生意兴盛时期雇用工人20余名,千层布鞋初期由男工用粗麻绳纳底,后改用女工以细麻绳纳底,这样更加美观、工整、耐磨。由于生产人员不足,附近村里的人都来为他们加工,满城方顺桥一带工艺最好,也大都成了世代相传的能手。绱鞋也是委托固定户加工,选择最好的绱鞋作坊,城隍庙街有两户加工技术最高。
“士宝斋”生产的鞋种类很多,鞋面有各种各样的,原料大部分来自京津,质量高,花色品种多,美观大方。鞋样款式新颖、型号齐全,大小俱备,宽、高、肥、瘦的都有。此外还有直脚鞋、尖脚鞋、认脚鞋、一只脚鞋(顺脚两只)等等,应有尽有。在产品种类上不断推陈出新,有棉底棉鞋、皮底皮鞋、牛皮制的法兰底、华旗底、鹿皮底。在门市小楼上还设立了皮鞋作坊,专做皮鞋。建国后增添了解放鞋、毛底布鞋等,肥大耐穿,深受劳动人民欢迎。
“士宝斋”在营业上很讲究货真价实,礼貌经商,以质论价,信誉卓著,其服务态度称得起百挑不厌、百问不烦,礼貌接待,使顾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士宝斋”千层底布鞋的特点是式样庄重典雅,鞋楦适合脚形,绱缝精致,鞋帮平正挺括,鞋口宽窄一致,绷楦四边平正,穿起来轻便舒适结实。从年起曾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设有销售专柜,得到首都人民的称赞。
“士宝斋”匾额为当时保定育德中学语文教师孙毅所书,楷书,黑底金字,每字约55公分。孙毅是当时教育界中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出自黄山谷,后来把字写肥了,但笔力劲健,结字变化亦多,“士宝斋”是他大字中别具风格的作品,也是他所书作品中极为罕见的。据说孙老师写了这块匾后也自觉满意,因为他的书法本来黄山谷韵味很浓,肥壮是他的改革,但仍未失黄字的风韵。“士宝斋”这三个字并无黄字的痕迹,只是以他肥壮的笔墨透现出了唐李邑的笔法,风格独特,力度强健,结构严谨,点画精到,无一迟滞之笔。这块匾深得店家的珍视,所以一心要把鞋店的生意做好。此鞋店只是制作各种千层底布鞋,按常规而论,做鞋底的夹纸是用废布,而“士宝斋”的夹纸一律用新白平布制做,并在柜台旁放一木墩、一把刀,有不相信的顾客,任凭当场剁开检验,买鞋后不另行收钱,从此“士宝斋”鞋店便闻名遐迩了。
“万里鞋店”匾为江朝宗所书,黑底金字,每字约55公分。江朝宗书法出于二王,后学颜真卿,但无外拓之笔,用笔力度很强,结字虽工而不滞。此匾书字体结构严谨,线条粗壮,“店”字之中的“占”字可能是调整笔锋后所书,尤其是“店”字的一撇,可能书写时笔锋不顺以至形成乱锋,但书家仍以正锋送到底,此撇虽锋势凌乱,但在书法审美中确有一种奇特效果,为此匾增添了特殊的意趣,有画龙点睛之妙。
士宝斋布鞋铺与万里皮鞋店等6家鞋业年合并为保定市公私合营制鞋厂,所产布鞋一度除在省内销售外还远销北京和东北各省。
本文作者:吴蔚,转自年11月07日保定晚报刊登文章《老马号之“士宝斋”和“万里”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