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超
湘潭民间曾流传过一句俗语:湘潭木屐益阳伞,沅江女子过得拣。这说的是湘潭木屐、益阳油纸伞做工精细,深受人们喜爱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湘潭木屐这种带有浓厚“老湘潭”气息的民俗物件,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油鞋木屐过去是湘潭民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10月25日,在市民钱继明家,他指着眼前多双各式各样的湘潭油鞋木屐对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说。
钱继明收藏的多双湘潭油鞋木屐多双木屐留住“老湘潭”记忆
钱继明的正式身份是一名艺术指导老师。多年前,原本就是湘潭民俗文化“发烧友”的他,偶然在朋友家中看到了几双品相完好的湘潭油鞋木屐。
“看到它们的刹那,我的眼睛都在放光。”钱继明如是形容他当时激动的心情。自那以后,钱继明痴迷上了湘潭油鞋木屐的收藏,从无简的到带简的,从软皮的到硬皮的,越收藏越专业。
在钱继明存放油鞋木屐的地方,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看到,一间面积百余平方米的屋子里,依次陈列着多双款式不同的油鞋木屐。它们中有做工讲究的,也有做工简单的;有品相完好的,也有部件缺损的。凑近一瞧,这些油鞋木屐的鞋面与现在的皮鞋有几分相似,但筒身比皮鞋深,且有些鞋底钉有鞋钉或木底。
钱继明收藏的计量大米的器具——戽愿意将藏品与社会共享
这些油鞋木屐来源于哪?为何痴迷收藏这些“没用”的东西?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问钱继明。
钱继明介绍,这些油鞋木屐是他近年跑文物市场、钻农家老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淘”回来的。在此过程中,他还留意到了戽、化妆盒、油灯、木雕、中医药具、农具等湘潭老物件。
“油鞋木屐收一双少一双,不是经济价值所能衡量的。”正因为如此,钱继明对它们爱惜有加,擦油、防潮等工作从未间断。钱继明的好友侯明君告诉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钱继明从不啬于向外人展示藏品。每当有朋友来家中做客,钱继明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介绍每双油鞋木屐的经历及其背后的历史。
“多一个人知道它们,就多一份‘生存’下来的希望。”钱继明透露说,他正在努力发掘湘潭的民俗文化记忆,以期为更多湘潭人特别是年轻人留下乡愁留下根。
钱继明收藏的各式各样的罐湘潭油鞋木屐的故事
在雨湖区雨湖街道风车坪巷中部,有两座相邻的红砖楼房,正式改建前是当年名扬三湘的“肖万泰”号油鞋木屐作坊,当地街坊习惯叫“肖家油鞋铺”。
“肖万泰”号的创始人肖梅生生于年,16岁时开始跟随县城里一个姓廖的娭毑学做油鞋木屐。由于肖梅生聪明、勤奋,又能吃苦,到出师时已练就一身好手艺。那时,虽然城里城外已有许多家油鞋木屐铺,但肖梅生在风车坪巷子里的铺子一开张,生意就非常红火,远远近近的人都来找他要货。尤其是肖梅生成家后,夫唱妇随,生意越做越大,“肖万泰”号成了湘潭城里响当当的商号。后来,肖梅生的两个兄弟分别在武汉和湘潭十四总开了两家“肖万泰”分号,收入不菲。直到解放初期,橡胶、制革产业兴起,油鞋木屐逐渐被橡胶雨靴和皮鞋替代。自此,油鞋木屐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