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报告请登录。
一、京东方:利润与机制大拐点,面板龙头有望腾飞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创立于年4月,是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核心事业包括端口器件、智慧物联和智慧医工三大领域。年王东升带员工创业“东方电子集团”,年B股上市,年A股上市,年正式更名京东方,并决定从CRT转型LCD。
公司前身为北京电子管厂。年京东方3.8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液晶业务(G2.5\G3\G3.5),标志中国进军液晶平板显示器生产领域。年后,京东方连续上马北京、合肥、重庆、福州四条G8.5线。从并购、消化、吸收到再创新,建立公司技术、制造、营销、供应链和专业管理体系。在早期“海外收购、自主建线”的扎根战略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率先形成市场优势。
公司筹划大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公司推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合计不超过9.8亿股,占总股本2.8%,覆盖对象人。其中股票期权授予6.4亿股,行权价5.43元/股。
启动20亿回购进行激励,加速市场化步伐。限制性股票3.4亿股,行权价2.72元/股。限制性股票来源于公司从二级市场回购。公司启动回购计划拟回购2.5~3.5亿股,回购价格不超过7元/股,回购金额不超过20亿元,回购期限为3个月内。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7亿元,同比增长10.59%。Q2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22.40%;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69亿元,同比下降7.77%;单季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8.97%。公司二季度单季度净利润环比提升8.28亿元,经营层面迎来大幅改善。
D、S、H三大事业板块均录得增长。收入结构上看,端口器件(D)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1%;智慧物联(S)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3.6%;智慧医工(H)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6.16%。在新冠疫情等事件冲击下,公司各业务线仍保持增长,在智慧物联和智慧医工等获得较快发展,物联网转型战略稳步推进。
显示业务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出货量逆势增长。公司上半年显示器件整体出货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5%。LCD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等五大主流应用领域出货量仍保持全球第一。公司北京第8.5代LCD生产线单品良率创新高;重庆第8.5代LCD生产线持续产品小型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合肥第10.5代LCD生产线单月投入基板数创新高。
公司布局成都、重庆两个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物联网转型进入落地阶段。成都项目拟投资60亿元,重庆项目拟投资48亿元,计划于年内开工,结合公司在显示、传感、系统的资源优势,将打造五大平台。智慧城市、智慧物联等产业快速发展,公司加速落地产业布局,有利于迅速快速切入市场。
周期底部见韧性,乐观展望未来行业景气下的业绩。本轮面板涨价启动于6月份,因此Q2TV面板均价比Q1略低。根据witsview数据,面板价格从年5月份的底部上行涨幅接近25%,涨价幅度最高的32寸已经到达30%以上。在Q2均价压力下,京东方仍然实现扣非净利润3.26亿(环比提升8.28亿),表明公司在逆周期中的抗压能力(经营改善、产品调配、降本提效等),同时也意味着Q3业绩展望可以乐观一些。
大周期明确向上,明年供不应求确定性强。三周期(库存周期、产能周期、技术周期)框架下,短期库存周期下需求拉动价格快速修复,年底韩厂关闭加大供需紧张,转单压力进一步催化行业上行。LCD长期占据主流技术,MiniLED背光产品商业化即将启动,坚定看好面板行业大周期上行。
这轮周期有什么不同?两个尾声、一个定局:产能扩张尾声,区域竞争尾声,二线面板厂商去化,行业双寡头定局,周期性有望减弱。龙头厂商产业地位更高,潜在ROE、FCF中枢修复,重点推荐京东方。
二、技术周期:液晶面板是什么?
显示面板大尺寸以LCD为主,小尺寸以OLED+LCD为主。显示面板主要包括LCD和OLED。LCD是当前显示面板的主流,应用于电视、电脑、平板、手机。OLED在中小尺寸(手机、手表)渗透率逐渐提升。
液晶显示器件核心是背光模组和面板模组。面板模组由外向里分别为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玻璃基板、液晶、TFT阵列、玻璃基板。
典型LCD面板产线的布局分为:TFT-Array(下基板玻璃)段,CF(彩色滤光片)段,Cell(液晶注入封胶成盒、基板切割磨边等)段,module(贴POL、COFbonding、组装背光源等)段。
广泛范畴显示技术处于LCD、OLED过渡期间,液晶技术世代线升级已经放缓,内部微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
显示技术周期30~40年:80年代末跨入液晶时代开始使用半导体制程,摩尔定律下LCD相对于CRT有革命性提升。新技术OLED、MicroLED同样基于半导体工艺,革命性减弱。
液晶技术周期2~4年:G1到G10.5持续世代线升级,夏普在年开创10.5后停滞10年,年大陆京东方、华星光电才重启10.5代投资。技术放缓,一方面产能膨胀减小,另一方面投资壁垒过高。
LCD范畴内微创新持续不断:围绕背光源、背板技术、显示材料、排列方式的创新不断,近期如BDCell、Mini背光。
大尺寸领域以LCD为主。根据Witsview,OLED价格和成本与液晶差距在5~7倍。OLED渗透率还未起量。全球2.2亿部TV销量,/年OLED电视出货量/万部,渗透率1~2%
OLED在小尺寸迅速渗透。根据IHS,近几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约在14亿部左右,OLED渗透率约40%。高端的可穿戴(手表、手环)主流也是OLED。
三、库存周期与产能周期,供需与价格
3.1需求端:电视贡献80%,增长来自于大屏化
电视消耗八成LCD产能,是需求的主力品类。几大主要主流显示应用出货量并不会显著增长,关键变化在于电视面板平均尺寸。根据Witsview数据,年,全球大尺寸面板出货面积1.99亿平米,其中电视面板1.59亿平米,占比80%,其余分别为笔电0.11亿平米,显示器0.23亿平米,平板0.05亿平米。
LCDTV需求=终端TV出货量*LCD渗透率*TV平均尺寸。电视是成熟家电产业,近十年保持2亿出货量,偶数年赛事拉动,三四季度旺季。平均尺寸方面,年以后每年增长1寸。需求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平均尺寸增长。
3.2需求端:平均尺寸增长逻辑与短期库存周期
平均尺寸增长逻辑: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升,销量增长——平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
平均尺寸的上升空间:年TV平均46.7寸。4K电视一般为55~65寸,8K电视一般为70~75寸。在未来5~10年内不会触及尺寸天花板。
第一步,高世代线降低大尺寸成本:10.5代线切65寸具有显著相对优势,单基板价值量比8.5代线翻倍以上,大尺寸成本持续降低。
第二步,价格下降加速平均尺寸增长:大尺寸价格下降带动销量增长,提升平均尺寸。Q1~Q2价格低点附近,平均尺寸快速提升贯穿Q4~Q4。
第三步,大尺寸消耗更多产能:1.2寸/年的平均尺寸提升,需要消耗一座10.5代线产能。
短期需求下滑,库存水位健康,“”及Q3备货拉升,三季度价格上涨超预期。
3.3供给端:两个尾声、一个定局
产能扩张尾声:面板产业的国别转移为日本——台湾/韩国——大陆。这轮大陆主导的投资在年逐渐起量,~年10.5代线释放进入高峰,在年进入尾声。
区域竞争尾声:四类厂商逐渐出清。(1)产能退出类:三星、LGD、CEC,产能逐步减少;(2)产能维持类:友达、群创,不新增产能,转型利基市场;(3)产能增长类:京东方、华星光电,具有新的10.5代线释放;(4)二线独苗:惠科,产能扩张幅度较大。
行业双寡头定局:年京东方+华星光电产能占比达40%,考虑行业出清及潜在外延并购机会,双寡头有望迈向50%+市占率。
3.4供给端:短期产能拐点逐渐浮出水面,产业去化加速
确定的新产线:年京东方B17武汉10.5代、惠科绵阳8.6代,年华星光电T7深圳10.5代。
不确定的新产线:夏普广州增城10.5代(持续跳票)、惠科郑州11代减少的产线:
(1)预计SDC韩国L7、L8在Q4初退出,SDC苏州待售;(2)预计LGDPQ4退出,P8保留部分产能,其余Q3退出。
Q4以来,面板价格进入整体下降过程;Q1有所抬头,需求端受疫情影响重新向下。全球面板盈利能力持续向下,产业去化速度加快。
友达、群创、LGD企业已经连续十个季度收入同比增速为负数,三星由于OLED垄断地位出现波动,其LCD业务大概率也是持续承压。相比之下,国内京东方、华星光电(TCL科技)表现优秀,逆市中持续提升份额。
盈利水平表现上,台湾厂商在Q4营业利润率进入负值,到Q4毛利率进入负值,国内厂商盈利能力表现较强。
3.5价格端:18/19快速下行,20年疫情扰动,重返前低
Q1疫情冲击,价格重返前低附近,6~7月有望逐渐企稳见底,我们判断:
情景1:疫情恢复后,旺季热销,Q3/Q4上涨,Q1季节调整,年确定性强。
情景2:需求恢复较慢,20H2价格震荡,年底启动新一轮上行期。
四、OLED:渗透率提升+折叠屏新应用,京东方大有可为
4.1OLED持续渗透,年有望从旗舰机型向中端机型渗透
OLED是指有机自发光二极管,由于其超高对比、逼真色彩、宽广视角、轻薄外形、宽温操作等特性,OLED有望成为继CRT,LCD后的第三代主流显示技术。从定义来看:“自发光”决定轻薄外型和低材料成本;“有机”是实现柔性显示和异形屏的关键。
AMOLED持续渗透,趋势是从中小尺寸到大尺寸,从智能手机向平板、PC到头戴式设备、TV。3Q18手机屏幕产值来到亿美元,其中OLED屏幕占比从的35%大幅上升至61.1%(66亿美元)。从下游市场来看,年全球AMOLED出货量为4.46亿块,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适用的新型半导体高端触控柔性显示屏仍是最主要的市场,占出货量95%以上。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为90%。IHS预计年AMOLED出货量再增36%,达到6.06亿块。OLEDTV、笔电、头戴式设备则将是未来三年高速增长所在,预计-年三者CAGR分别为50%、47%和43%。受益于此,未来三年AMOLED总出货量CAGR~18.6%。
从年各智能手机厂商出货的屏幕技术来看,以三星GalaxyNote9、苹果iPhoneXS、为代表的旗舰智能机型均采用AMOLED屏幕。两家公司手机的AMOLED渗透率分别为63.2%和65.7%。尽管AMOLED在其余主要手机品牌渗透率仍不足35%,但在各家旗舰、高端机型中仍广泛采用AMOLED。智能手机AMOLED代替a-SiTFT和LTPS/OxideTFTLCD效应正在显现。
AMOLED代替LCD的重要性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1:信息娱乐等高端显示提出高成像质量需求。以对比度为例,OLED由于自发光原理,像素熄灭便可实现真正的黑,而LCD则是通过液晶分子的旋转和偏振片来遮挡背光源的白。这本质上决定了OLED具有更高对比度和更低功耗。而高清、高频、高质量显示体验则是未来用于手机、电竞、VR等应用屏幕的需求所在。
需求2:AMOLED更易实现异形屏设计与生产灵活性。OLED自发光,无需背光模组和滤光器,避免了全面屏窄边框处背光源经由导光板出射光辉度和亮度不均等问题。同时,LCD背光模组异型切割难度(C角刀轮切割+CNC易致屏幕崩边)和成本更高(激光切割)。
需求3:相比于TFT-LCD,AMOLED的材料成本更低,如果能实现部分关键设备国产化和制程良率提升,将是具有更高价值量的显示技术。小尺寸AMOLED成本已经能够实现与LCD相媲美,大尺寸技术问题尚待解决。
以5’’全高清智能手机显示屏为例,我们对比了TFT-LCD和AMOLED成本结构(1Q16,LCD由G6生产,OLED由G5.5生产,非材料成本包括设备折旧、人工等)。LCD和OLED的材料成本占比分别为63%和47%,OLED材料成本占比显著低于LCD。需要与LCD区别的是,OLED设备成本(35%)和有机材料成本(23%)是更重要的组成部分。
4.2公司引领大陆OLED产能提升
年面板行业景气度处于上行阶段。继高世代TFT-LCD面板后,以AMOLED为代表的新型显示面板投资进入高峰期,增资拓产动作频繁。年OLED/LCD及相关配套建线投资总计超亿,其中OLED投资规模接近亿。我们梳理了年主要AMOLED面板商产线和上游材料和关键零组件厂商的投资拓产进展:
从京东方近四年TFT-LCD和AMOLED共7条产线投资结构来看,AMOLED项目投资热度显著。成都B7G6AMOLED产线注册资本亿元为公司全额自筹。同期TFT-LCD均获政府支持。合肥项目政府出资亿元以注册资本金的形式直接投入。福州项目政府筹集的亿元人民币以无息银行委托贷款形式提供给公司。两个方案中,公司出资占总投资额均仅为10%。年后投资热潮向AMOLED蔓延,高世代TFT-LCD热度不减,三大在建六代AMOLED项目(绵阳、重庆、福清)政府出资占比注册资本金均超50%。
目前大陆已投产OLED产线共计12条,在建及筹建OLED产线7条,总投资规模超0亿元,其中京东方总投资金额高达亿元。而在年底,投产和在建的产线数字仅为4条和6条。资本红利正当时,政府资金加速涌入助力开启“技术+产品+产业链”布局。以维信诺为例,截止3Q18,公司由年初至报告期期末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到8.56亿元。12月19日维信诺再发公告,再获得政府补助项目共计6项,属于为取得、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总额人民币20.00万元;属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总额人民币55,.万元。
韩国面板厂商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国产材料成本优势,早在年变切入OLED市场,三星显示和LGD两大巨头始终保持产能及增长率领先,年两者AMOLED产能面积分别超过10M平方米和5M平方米。但是年以来,大陆和韩国面板商产能差距迅速缩小。
我们统计了包括WOLED、RGBOLED和QD-OLED在内的全球主要OLED厂商已投和在建产能情况,假设满产满载,并不考虑良率损失,预计年大陆制造商将占全球26%产能面积,-大陆产能GAGR~85%。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和辉光电在内的大陆G6AMOLED产能集中于-年开出,涉及产能总计超k片/M。
大陆龙头京东方引领大陆OLED产能占全球比重不断提升,4Q13鄂尔多斯(B6)产线投产,主攻51k片玻璃基板/月LTPSLCD,辅助4k片/月的AMOLED硬屏,是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5.5代AMOLED生产线,结束韩企AMOLED产能垄断。年10月,成都(B7)G6LTPSAMOLED柔性/硬屏产线率先实现量产,抢占新一轮OLED投资扩产先机,目前产能爬坡中,设计产能48k片/月。此后,京东方总共宣布了四条6代AMOLED的投资规划,引领国内OLED产业。
4.3上游设备材料国产化加速切入,面板企业利润弹性上升
发光材料和设备是OLED最主要的成本构成。而产业链格局来看,中国更多OLED行业投资集中于下游面板的制造,在上游材料与设备领域仍是发展短板。目前我国OLED上游材料的挑战来自于:①化学品、驱动芯片、偏光片、掩膜版高规格产品生产能力不足。②玻璃、银合金靶材、各向异性导电胶、Cu刻蚀液、PI基板等品质稳定性不足。
以发光材料为例,从“化工原料-中间体-单体粗品-单体-最终分子材料”制备流程来看,原料阶段市场竞争充分,国内企业参与多;从中间体到单体阶段,技术成本要求不高、附加值低,国内参与企业众多(西安瑞联、濮阳惠成、万润股份、莱特光电、阿格蕾雅等)。成品阶段是OLED材料生产的最终环节,采购方认证壁垒高,主要技术仍由日韩巨头(出光兴产、新日铁化学、东洋油墨、三菱化学)控制。仍需强化中国自主OLED材料体系,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
三大制程工序,国产设备切入机会较多,中游面板制造商将受益。我们梳理了OLED上游各制程主要步骤所需材料和设备。前中段设备主要又美、日、韩厂商垄断,严重依赖进口。后段设备技术门槛较低,国内Bonding、贴附、检测等细分领域的企业龙头企业如精测电子、智云股份、联得装备已加速渗透该段并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中游面板制造商将受益,有效降低设备成本。
前中段制程方面,大客户垄断效应减弱,蒸镀机、掩膜版等OLED段关键设备独家供应契约不再。以蒸镀为例,一条6代线需要3-4台蒸镀设备。正如光刻工艺决定集成电路线宽,蒸镀决定了OLED面板像素点分辨率和良率。目前全球中高档蒸镀机被日本CanonTokki、韩国SunicSystem、YAS、SFA等企业垄断,产能严重受限。年以前,三星独家买下Tokki全部年产能(3~4台)。直到年Tokki扩产至9台,LGD的和京东方才能分别拿下两台。京东方成都G61Q17导入首台Tokki蒸镀设备。
高阵列和有机镀膜段设备导入+后段模组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双效应叠加将有利于中游面板企业掌控设备成本、提高产品良率和大尺寸产能主导权,随着产能爬坡和积累量产使用经验,促进面板企业盈利能力上升,公司有望受益。
4.4折叠屏开辟新战场,京东方有望率先受益
可折叠屏手机兼具手机便携性和平板大屏优势于一身,成为备受期待的一种手机产品。年的10月31日,国内屏幕生产商柔宇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了新品发布会上,柔宇推出了全球首款面世的可折叠柔性屏幕手机,三星也在去年11月7号旧金山召开的三星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三星的折叠手机概念。
目前来看,官方声称要发行可折叠屏手机的手机品牌主要有:三星、LG、华为,联想,OPPO,VIVO和小米。
三星在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第一个展示了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样机。SEC在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3个集成屏幕(2个向内折叠,1个向外折叠)的原型,但是这离商业化大量生产还有一段距离。年11月份,在三星开发者大会上,宣称年推出百万台产品,首款产品有望在年3月推出,将会率先在韩国和北美市场上市销售,价格会在万韩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23万元。
LG也在积极布局可折叠屏手机市场,年10月23日,LG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有关可折叠屏手机专利发布,LG的可折叠智能手机专利描述了一种无边框智能手机,其具有高度灵活的大显示屏,覆盖所有侧面并且可能使用磁性方法连接到壳体。一旦设备展开,它就可以用作平板电脑。
华为也在争取抢先发布可折叠屏手机,今年2月1日,华为消费者CEO余承东在微博上发布的华为5G折叠屏手机邀请函显示,华为将于2月24日在巴塞罗那发布旗下首款可折叠屏幕手机,这同时也是华为的首款5G手机。
中国手机制造商努比亚发布了一张柔性设备的宣传海报,暗示将在MWC上推出折叠设备,努比亚在宣传海报中打出“折叠你的生活”(FlexYourLife)的字样,显而易见地暗示其可折叠性,但尚不清楚是可折叠手机或是其他设备。
OPPO,VIVO和小米18年也都公开宣称19年会推出自己的可折叠屏手机。OPPO的折叠屏手机将会使用外折的折叠方式,VIVO和小米则是采用向下折的折叠方式。
苹果公司有望加入到可折叠手机的竞争行列。根据PatentlyApple报道称,美国专利商标局于12月27号公布了一项苹果于年3月提交的专利。这项专利表明,苹果正在想办法打造一款可折叠的iPhone。
就物理属性而言,嵌入在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中的柔性显示器需要在厚度、重量、吸收更高频率冲击的能力、耐刮擦等方面具有最佳的规格。同时,这些手机必须具备的关键特性是,即使经历了多次折叠(达到一百万次),也有能力维持最初的性能。
可折叠屏智能手机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因为消费者需要大屏幕设备来更多地使用多媒体功能,可折叠屏手机带来的屏幕上的提升,提高的不是屏占比的70%到90%,而是直接翻了一倍甚至更多,无论是影音游戏,阅读电子书报,体验度都要比现在的直板智能手机提升很多。其实市场上已经有许多专利概述了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产品规格和操作方式,但是一个实用的成功的可折叠屏智能手机尚未面市。
从形态上看,可折叠手机目前出现的折叠方式分为内折、外折、折三折、向下折等方式。
目前推出向内折的折叠屏手机样式较多,不同的折叠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外观效果,对柔性材料(以透明聚酰亚胺CPI为主)性能要求也不同,其加工技术难度可能也有差异。外折式设计是屏幕显示在最外头,容易与外物接触,厂商需要做出外折式面板,对于技术实力相对较强,内折的屏幕是在里面,相比外折其屏幕更好保护,可能内折式进入量产阶段的时间可能会比较快。
受到智能手机创新用户体验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据IHS预测,可折叠AMOLED面板的出货量有望在年首次达到万台,预计到年,可折叠AMOLED面板占AMOLED面板总出货量的8%(8.25亿),占柔性AMOLED面板总出货量的11%(4.76亿)。
虽然年柔性AMOLED显示器市场包括等量的平板和曲面显示器,但折叠式显示器预计在几年后才会大规模生产。可折叠屏有望在年开始崭露头角,可折叠屏在年将占市场份额的7%,而可卷曲屏幕将在年达到市场份额的3%。
可折叠手机物料清单拆分:三星的可折叠屏手机GalaxyF的BOM的成本比iPhoneXSMax和S9+高出约65%,iPhoneXSMax和S9+的成本相同。可折叠手机主要2个增加成本项为:
1)中间转轴机械轴承,韩国厂商方案需要-美金,国内厂商可以做到美金左右。
2)屏幕模组超过了美金。与GalaxyS9+的55%毛利相比,三星的折叠屏手机将获得65%的收益率,与iPhoneXSmax持平。零售价格或将会达到1,美元。
与普通手机相比,可折叠屏手机在操作系统、触控技术、盖板、OLED面板,驱动、驱动IC及电池等方面需要改变,例如,玻璃盖板需改为柔性CPI,柔性OLED需变为可折叠OLED;而且为了保证可折叠屏手机的折叠性还需要增加铰链,在电池方面,LG为其折叠屏手机设计了两块电池的设计,而三星则在为其可折叠手机研究可折叠电源,而苹果柔性电池专利在年3月29日也被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这种柔性电池不仅能更好地适应手机的形状,还能根据一台iPhone内部组件的移动而移动。电池由放置在柔性基底上的电池元件构成,让电池整体可以根据需要弯曲。
从供应商方面来看,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上游主要有盖板厂商,柔性屏幕厂商,铰链厂商,驱动IC厂商和电池厂商等。
京东方不断显示技术不断创新,随着面板双雄转变市场,这给中国企业留下了足够的AMOLED应用创新空间。我们看到大陆面板商不仅是产能的增长和市占率的提升,产品类型的多元化也带来切入市场的丰富可能,以柔性、可折叠为代表的面板研发正在稳步推进。年SID展会上,京东方推出包括屏幕、整机、家电在内的多款AMOLED超高清显示和物联网端口解决方案,技术覆盖柔性、可折叠、印刷OLED、单晶硅基、指纹识别等。以京东方为首的大陆面板商正在由量变到质变以资金+技术双实力立足脚跟。
折叠屏等新兴应用方面,公司作为国内龙头,柔性OLED技术优势显著,多款可折叠产品已在国内外展会发布。随着终端厂商折叠屏机型陆续发布,伴随外部环境压力下国产化需求,预计公司将率先与国内终端大厂达成合作,有望迎来订单释放。
五、大陆厂商竞争优势,将在长跑中胜出(略)
竞争:产业持续向大陆转移,大陆会逐渐掌握大尺寸价格主导权。大陆厂商投资积极,毛利率及EBITDA表现优于海外同行,且随着大陆8.5代线折旧退出期的到来,相对竞争优势仍然会增强,对于价格竞争的容忍度会增加。并且,随着10.5代线的开出,65寸等大尺寸面板的价格主导权也将逐步落到大陆厂商手中。
我们统计了五年包括TV、PC、平板在内的中、大尺寸LCD月度出货量,可以发现年及以前,大尺寸TFT-LCD的出货量由需求主导,季节性因素带来下半年9月-11月出货高峰,旺季前后则有明显回落。而在近两年,尽管以高端大尺寸显示器为代表的需求依然保持强势,趋势则转变为供应主导。随着京东方10.5代、彩虹光电8.6代以及中电-熊猫8.6代等在1H18量产引起产能扩张、二季度以来玻璃投入、产能利用率和良率提高,面板商转而通过降低价格推动出货。
8.5代、10.5代线相对于早期产线有其后发优势。市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