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浚县泥咕咕的背后如何拯救正在消失的

我与它第一次相逢的时候,它是以一只灵动活泼的小鸟儿的形象出现的,色彩鲜艳明亮,造型憨态可掬,虽然那个在景区随手买的小物件并不算精致,但嘴在尾端的小孔一吹,它就会发出类似于“咕咕”或者更尖利的声音,对此,大人表示烦不胜烦,但在小孩子的眼里,好看又可以发出声音的玩具足够让我一天都抱着它不撒手了。在某天不小心把它摔碎的很多年后,我在书籍中翻阅到关于众多的民间美术形式时,对它的印象又再次鲜明,并且知道了它的名字:“泥咕咕”——也就是充满河南特色的泥人。

最初接触到泥塑,大概就是小学课文《泥人张》,《泥人张》中“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有核桃大小。”这段文字对于泥人张技艺高超的描写既生动有有趣,使我对泥人—泥塑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见字取意,泥塑的制作材料便是俯拾皆是的黄泥。人们将黄泥晒干,然后碾碎过筛,去除泥中的杂质,加水搅拌,捶打使黄泥变得细腻柔软。不要小看它,一块普通至极的小小黄泥,在手艺人手里,谈笑转眼之间便成了一只只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立体形象。泥塑的原料是就地取材,制作泥塑的工具,开始之初也只需一根一头尖,一头粗的木棍而已。

泥塑的制作形式多种多样,种类也是各有不同,历史英雄、禽鸟,动物等都是手艺人们用来塑造的对象,手艺人根据泥塑形状的不同,扎眼通孔的位置也不同,吹出的响声或清亮尖细或粗狂低昂,生动有趣。

泥塑除了其制造过程的有趣,对色彩的运用和自身的纹饰图案是它的极大特色。在色彩的应用上,常见的颜色运用为红黄绿白黑。以黑色为底的泥塑,圆润光亮,简单沉稳,有的则红绿为主,黄绿相间,对比强烈,明亮活泼之余让人爱不释手。在装饰上,多以简单的条纹或花草为主,线条简单,形象生动逼真,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以泥土为特殊的载体,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特色。

在翻阅了民间美术的多本书籍之后,我发现了浚县——这个与泥塑有着紧密联系的地方,关于浚县泥塑的历史和发展概况也值得一讲:

据说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曾率领瓦岗军在此与隋军大战,终于夺取了设在浚县的朝廷大粮仓,并在浚县屯兵屯粮。当时,浚县人就把战死的将士和一些泥人泥马作为陪葬物一起掩埋入土。后来,人们不由自主地捏一些骑马打仗的兵将,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时间长了,捏泥人成了浚县人的传统,在时代的发展下,在继承传统模式的要求下,浚县人民尽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即兴创作泥塑。就这样浚县泥塑形成了老人稳、孩子稚、男人刚、女人柔的特点。在心灵手巧的浚县人们手中,泥巴变成他古朴典雅的艺术品。

特别是庙会举办时,浚县庙会又称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河南省浚县的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个农历正月,一直到二月都熙熙不散,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加拿大学者安得里先生曾评价:“浚县庙会,是中国的狂欢。”每逢浚县正月、八月古庙会,只要你身临此地便可在街头巷尾看到很多村民在县城的街头卖泥玩具。浚县泥玩具内容丰富,造型古朴,风格各异,泥塑已成为浚县响亮的名片。

说到浚县的泥塑作品,不能不说一个村子,村子叫杨玘屯,位于河南省浚县黎阳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沽沽”的集中产地,杨玘屯以制作泥玩具而出名,素有“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之称,且村中设立有泥塑博物馆。在这里全村几乎家家都精于泥塑、靠着泥巴为生,为了适应发展,他们尝试着把传统的泥咕咕做出了新花样,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粗犷憨厚。泥人多系历史人物、禽鸟、动物,用当地人的话,只要你能想到的,这里都能用泥做出来。

关于浚县泥塑,现已分化出各具特色的三大流派:以王蓝田为代表的泥咕咕派,王派采用传统手法捏制的泥咕咕可发出“咕咕”的声音;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泥猴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工艺美术家”称号;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以宋学海为代表的宋派捏制吹可发声的泥人、泥马、十二生肖等,被人称为“泥人宋”。其作品先后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博物馆院等单位收藏。这三大流派的作品在国际上都产生了极大反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节奏与追求物质欲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暇去回味传统的民间艺术,各种艺术流派的兴起与堆叠,使传统的民间美术慢慢的淡出了大众的视线,民间艺术正在面临着隐形的巨大威胁。在我们为别的新兴艺术形式打卡雀跃时,却忽略了根植于我们文明之下的,最亲近传统的民间艺术。

在历史流转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为了生存到我们现在的享受生活,艺术造型从实用性到追求审美,从传统的民俗中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无不体现了生活两个字,它是最贴近我们生活,最没有距离,在街头巷尾能直接传递给我们力量的艺术。

“孩子老人的泥玩具,家里店里的泥器具,大街小巷的泥摆件……从从前走到现在,泥咕咕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好像从古到今,我们都很爱它,但是曾经我们的上一代年轻时一度觉得发展至今我们不需要这些传统东西了,到了现在,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愿意接过这个接力棒,去发展泥咕咕,传承它,用我们学到的现代更完善的知识造就更完善的它……”这是一位浚县的年轻人讲述的关于几代浚县人对泥塑的感情变化。在快节奏流量横行的当下,有更多的年轻力量愿意去重塑传统民间美术,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鲜活与传统的碰撞,在继承传统观点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使浚县泥塑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出值得其他非遗借鉴的优秀模式。

浚县年轻人说的话,就像一支小小的强心剂,相信在他们的初心下,浚县一定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得更多优秀的泥塑艺术品被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