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中国古代人民的服装鞋靴大多很单调,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中出现了很多花色多样、款式新颖的服装和鞋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慢,人们只能自己打草鞋、织布鞋,更不乏无鞋可穿之人。
而在王侯将相、富商巨贾家中,大多供养着职业制鞋匠人,并且有足够财力来采购市场上时兴的鞋靴。相传靴的发明者是战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在古代,制鞋匠人多奉祀孙膑为制鞋业的鼻祖,并为他供设排位,香火旺盛。根据考古发掘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靴出现在新疆,新疆孔雀河古墓出土了长至小腿的牛皮靴。根据化学分析,这些牛皮靴至少有余年的历史,出土靴款式多样,有实用的旱靴、皮靴、毡靴、棉靴等,还有纹样多样的云头靴、花靴、鹅顶靴等。
除新疆外,蒙古族同胞也很喜欢穿靴,传统的蒙古靴靴体宽大,靴帮多为古铜色。在靴上还刺有华丽吉祥的云纹图案,深受人们的喜爱。在靴子的内部,鞋匠还会在靴内衬上皮毡,在冬季严寒的蒙古高原这种鞋有很好的保暖防寒效果。
日本在服饰鞋靴上同样深受中国唐宋时期影响,大家知道,传统日本人喜欢穿着木屐。在中国古代,我们就可以找到这种木屐的鼻祖。据说南朝诗人谢灵运是一种活齿木屐的发明者,在上山时,将木屐的前齿木板取下,后齿木板作为支撑,防止滑落。在下山时,取下木屐后齿板,又可以提高阻力,上山容易,下山也同样容易。李白还曾经为木屐留下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名句。在当时,谢公屐代表了文人潇洒不羁的风度和纵情山水的豪迈气概,一时刮起着屐之风。
在中国南方和山区,古代农民没有能够集约生产的农业器械,常常在水田和山间奔走,布鞋很容易被浸湿、磨破。为了能够更便捷地行走、节省布料,古代农人习惯自己编草鞋。无论晴雨还是上山狩猎采药,造价低廉的草鞋成为了人们的首选。草鞋有许多特别的优点,它清爽凉快而且鞋底柔软,在长期从事农活时不累脚,可以减小脚踝和膝盖的压力。另一方面,草鞋的制作材料简单易得,既可以利用稻麦秸秆,也可以用乌拉草等材料,不仅质地柔软,而且穿着十分舒适。
在晚清时期,我国派出了代表团参加万国博览会,博览会上出现了中国民间匠人制作的漆器、绣花鞋、白酒等产品。在中国长期的历史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以足小为美。为了追求所谓的三寸金莲,许多女性造成了终身的足部残疾。绣花鞋正是这种畸形美的产物,畸形的足部同精心刺绣的绣花鞋显得格格不入。好在进入民国之后,蓄辫裹足被禁止,这种畸形的美走入了历史,而绣花鞋进入博物馆,可谓各得其所,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