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到非洲市场,再到欧洲市场,浙江驰野鞋业有限公司的发展路径和温岭不少鞋企一样,但中间的发展故事各有各的精彩。
驰野鞋业老板陶宗泉一路走到如今并不容易。他卖过水果,办过拉丝厂,开过打绳厂,拌料、鞋底也曾做得有声有色。而制鞋则是他30多年的坚持,从横峰小商品市场,到最多时一年卖万双鞋子到非洲市场,再到如今转型欧洲市场,寻求突围方向。
驰野鞋业不断尝试和坚持,才有了如今的发展。
摸索起步很辛苦,一边赚钱一边亏钱
把配料从码头拉过来,用手推车拉到家里加工成凉席,第二天凌晨1时起床,坐小汽船去横峰摆摊——最初创业时,陶宗泉是这样过来的。“那时候是真的辛苦啊。”
但陶宗泉进入这个行业的初衷是美好的。“那时候和朋友去温州瑞安办事,当地的制鞋业已经发展起来了,注塑鞋市场看着很不错,回来后我一琢磨,自己就开始生产注塑鞋。”和以前办拉丝厂、打绳厂等一样,他摸索进入其中只是觉得这会是一门赚钱的生意。“但那时候新河周边根本没人办鞋厂,我没技术,也没有什么经验,对市场不是很了解,所以起步时交了不少学费。”他说,经常是一边赚钱,一边亏钱。
但这学费交得值,陶宗泉的交通工具从小汽船变成了自行车,再到小摩托、小货车、本田汽车,直至如今的名车,这样的变迁是驰野鞋业不断发展壮大过程的缩影。
陶宗泉记得有一年特别赚钱。“我们的鞋子那会儿主要卖到北京、哈尔滨等北方城市。年左右,碰到了大雪天气,北方城市大降温,保暖鞋一下子成了畅销货。”他说,可是这一年,因为前几个月鞋子销量不算太好,很多鞋厂的存货都不算太多,到处没鞋卖。行贩骑着自行车从各地赶来寻货,只要谁家有鞋子就全部拿走,就连“顺风鞋”也被一扫而空。“我们卖给他们十几元一双,他们拿过去卖三四十元一双,生意好得不得了。”
这一年,陶宗泉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生意并没有像这一年那样顺风顺水。就在第二年,陶宗泉一下子亏了上百万元。
成也天气,败也天气。
“保暖鞋一般都会提早两个月生产,但是这一年不像前一年那样下雪,甚至不怎么冷,市场上的保暖鞋一下子成了滞销货。”他生产的鞋子也一样,被退回来好几个集装箱,三层楼的房子都被退回来的鞋子塞满。“亏得太厉害了,我欠了不少债。”可是,陶宗泉没有就这么放弃,“放弃就意味着没有翻身余地了。”
咬咬牙,他坚持了下来,并开始寻找新的商机。“当时,我一边生产鞋子,一边办了拌料厂、鞋底厂等配套企业。那时候横峰、石粘等市场已经成形,对这些配套产品需求量很高,我们的生意很好,利润也很不错,慢慢地把之前的亏空填上了。”
外贸市场更广阔,多时一年订单万双
正是这些配套产业的助力,给了陶宗泉在制鞋的主业上坚持下来的空间,并在那之后,寻得机会将产品从内销转为外贸。而这次转型,可以说是此后驰野鞋业发展的转折点。
“内销市场有淡旺季之分,一年到头忙的时候就四五个月,产量顶多也就几十万双。”在淡季时该怎么办?陶宗泉在非洲做生意的朋友送来了新的商机。“他在尼日利亚卖鞋,我接了一些他的订单来生产,结果发现卖得还不错,生意就延续了下去。”
在这之后,陶宗泉发现外贸市场是一片比内销市场更广阔的天地。“外贸市场没有淡旺季,我们全年都可以生产。而且当时我们的目标市场是非洲,对质量、设计等各方面要求还没那么高,我们转型起来也比较容易。”
非洲市场的订单给了陶宗泉很大的惊喜。“从接朋友的订单,到慢慢做出了口碑,我们在非洲的客户越来越多,尼日利亚、贝宁、加纳、乌干达等国家的客户都来下了订单。”他说,第一年做了60万双,第二年就做了万双,再后来万双、万双、万双……几乎每一年的产量都在增长,最多时一年做了万双,产值过亿元。“相比内销的几十万双,我自然选择专心开发非洲市场。”
陶宗泉还在迪拜、乌干达开设了直营店。当时的中东和非洲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正是潜力无穷的“好望角”,尤其是迪拜,它是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的贸易中转站,几乎附近所有的国家都来这里批发产品,起初时生意自然是不错的。“而且我们能直面国外市场,对于产品的开发或者客户的信息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因为鞋子是要和流行接轨的,所以我们选择在当地开店,以更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
竞争加剧危机,提升质量转道欧洲市场
既然是正在被挖掘潜力的“好望角”,竞争自然激烈,越来越多温岭企业选择了非洲市场,甚至连越南、土耳其等国家也加入了竞争。
“尤其是注塑鞋的兴起,对我们冲击很大。”陶宗泉说,“我们创业初期生产的就是注塑鞋,那时是用聚氯乙烯注塑的,不够环保,市场接受度不高,所以后来我们转型到了冷粘鞋。但是后来注塑材料发生了变化,从聚氯乙烯转变到了聚氨酯,虽然成本更高,但是也更环保,而且和冷粘鞋比起来成本能便宜3~4元一双,一下子就被非洲市场大量接受。”
陶宗泉意识到这个变化时,其他企业的注塑鞋产业布局已经成熟。尤其是土耳其,采用的都是自动化设备注塑,生产方式更先进,效率也更高,他没办法与其竞争。“当时,我们的订单量一下子下降到了多万双。”
陶宗泉感觉到了危机。思虑过后,年,他把目光转向了欧洲市场。
“欧洲市场和非洲市场区别很大,非洲市场喜欢花哨一点,而且凉鞋居多。欧洲市场则是单鞋、皮鞋、休闲鞋居多,对质量、款式的要求也高得多。”他说,“销往欧洲市场的产品,有一点点瑕疵都不行,针车弯了不行,线头露出来不行,码数不能有一点偏差……而且贴牌时要很小心,有时候一双鞋子要贴四五个商标,稍微不注意就容易贴错或者漏掉。”
在这样的高要求下,陶宗泉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抓质量意识,提升车间管理水平,把细节做到位,同时加大开发力度。“设计方面我们本来就很重视,当年我们在非洲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我们的鞋样和别人不一样,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
不仅如此,在陶宗泉看来,他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一条龙生产。他拥有自己的拌料厂和鞋底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他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能把控成本,和别人竞争起来也更有底气。
“欧洲市场的开拓,花了我们好几年时间,可以说前两年都是亏的,但是这两年开始市场慢慢铺开了,如今在欧洲一年能接到七八十万双的订单。”陶宗泉说,欧洲市场单价高得多,在非洲一双鞋子卖十几元,在欧洲一双鞋子能卖到三四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