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跟鞋女性朋友穿上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气质,而且还能显得腿部更加修长。其实高跟鞋在清朝以前就已经有了,以前不是叫这个名字,以前的高跟鞋鞋叫什么呢?它又是从哪里演变过来的呢?
三寸金莲
说起高跟鞋不得不提起“三寸金莲”,在古代的时候小脚是一种,正是这种极端的审美造就了“三寸金莲”。这要从南唐后主李煜荒嬉朝政,整天沉迷于酒色说起了,当时有一位妃子等到李煜的恩宠,于是这个妃子就用帛缠足,做出新月形状,这样可以在金莲高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从那以后这个妃子为了能保持这种舞蹈的技能,便用白绫紧紧裹住双足,就这样时间长了之后就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型”。之后很多人都争相效仿,后来逐渐的形成了这种裹脚的风气。后来在元代时,如果女性不裹脚,竟会被视为是奇耻大辱。
后来到了明清两朝后,裹脚的风气达到了鼎盛时期,汉族女子多穿弓形鞋,而满族人是不裹脚的。在满足入驻中原之后,满足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裹脚的风气有增无减。
虽然满足女性不裹脚,但是根据当时那个年代的审美标准,大脚是不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满族女性就发明出来一种高底鞋,把脚能藏在衣服中,别人轻易看不见。在看清朝电视剧的时候经常能看到那种鞋子,电视剧中的鞋子也都是经过美化处理的。
高底鞋的起源
起源一:
据说满族人自古有“削木为履”的习俗,以前满族妇女要上山采东西,为了是防止蛇虫叮咬,于是就在鞋子底部设计了一块木头,这样可以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改良就成了现在的高底鞋。
起源二:
满族人为了过一片泥塘,在鞋子帮上树杈,最后顺利的过去了,后人为了纪念祖先,于是有了高脚木鞋,妇女们逐渐开始穿起这种鞋子,而且世代相传,做的越来越好,从而刑场了一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了。
古代高跟鞋样子
这种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下端作方形,名为“高底鞋”,俗称“马蹄底”或“花盆底”。这种鞋在木跟看不到的地方利用刺绣或者串珠进行装饰,因为鞋子底部成马蹄庄,所以大家都叫“马蹄底”。
还有另外一只鞋的地面是花盆形状,称为“花盆鞋底”,鞋底中间有木底高跟,跟一般高5-10厘米,也有的14-16厘米,最高的有25厘米。一般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上此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端庄秀美。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现在女性穿的这种高跟鞋的前身就是这样的,而现在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各种款式,琳琅满目,让人挑逗挑的眼花了。
我觉得现在这些高跟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产物,即是说以前真的可以做出这种鞋子,以前的服饰穿上现在的高跟鞋感觉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