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底鞋高跟鞋
看看总有一种同源的感觉
本文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
共计10张图片
现在,很多时尚女性都会以高跟鞋搭配服装,成为一种以高瘦为美的时尚风格。可细看这鞋子,还有几分眼熟。打开电视,满屏的穿越剧,清宫娘娘,晃晃悠悠的每一步都需要丫鬟太监搀扶,像极了现代的高跟鞋。#碧海服装#
高高的鞋子,难以行走,两者看似很相像,却有不同的起源。今个我们先说说清代满足女性的旗鞋,下一期我们再说说高跟鞋的起源。虽然在宫斗戏里,高高精致的旗鞋是很有特点的艺术创作,在现实里,早期的满族女性,其实更习惯穿着的是厚底的长靴。
现实中的旗鞋,长的是下图这个样子,整体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就是正常尺寸的女鞋,当然款式上会略微窄瘦。其中,跟当初的文化有关,因为晚清满族的审美已经开始偏向钟爱于小脚,虽不缠足,却会用紧束的鞋袜来约束,下半部分就是一块厚厚的木质增高地,俗称也是“木头底儿”。因为这个木头底比较坚固耐磨,所以往往鞋面有磨损了,木底还是完好,而且会在这木底上大做文章。比如裹白布,刷白漆,加上一些珠翠或者刺绣的点缀,这种操作也不仅仅是为了点缀,也是为了增加舒适性和摩擦力。
网络上关于旗鞋的传说,有超级的多,这算是一种误区吧。不过还是把这些传闻说一下吧,就当个趣闻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说,过去的满族妇女因为要经常上山还有干农活,为了防止山林的蛇虫咬伤,才做了高底鞋,也就慢慢发展成了旗鞋。
不过另外一种说法,也很有意思,是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受到了白鹤的启发,在鞋上绑了高高的树杈子,最终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城池,妇女们为了谨记历史,几年高底鞋的功劳,才代代相传发展出这种鞋子。
不过也有一些靠谱点的分析,比如说满族妇女喜爱穿旗袍,这样的高底鞋子可以让旗袍不拖地,走起来婀娜多姿,增加身高。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种类似的感觉,像极了我们穿的高跟鞋。
不过,这种增高鞋,其实根据鞋底的款式不同,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花盆底鞋,比如元宝底鞋等。在晚清时期旗人女子最忌讳穿毫无装饰的鞋子,甚至在电视剧中,还能看到一些鞋上的小心思,比如步步生莲等。
详细来说,晚清的旗鞋,主要是根据木底的高度分为了两类:花盆底鞋与厚底鞋。花盆底算是较为著名的了,也因为木底形似高高的花盆而得名。不过这底部的高度,还是根据人的需求而决定的。还有一种形如倒梯形的鞋子,也是花盆底的一种。看似两种花盆底的外形不同,却因为底部触及地面的时候会留下形似马蹄印的痕迹,因此也叫马蹄底。
不过通过花盆底的鞋型,也能看出来,因为脚掌触地面积小,所以行走的时候要小心一些。因为也有约束步伐维持仪态的作用,因此备受青睐。
对于还不能很好驾驭花盆底的儿童,和年纪较大的老人而言,厚底鞋成为了较好的选择。因此厚底鞋的木底会比较低矮,其形状通常像极了元宝形,也叫元宝底鞋。
不过这个习俗,到了清末就有了改变。晚清的时候,满族的习俗还是认为平底女鞋为不讲究的行为,除非是较为贫寒的女子。可到了清末的时候,女子开始崇尚男装,所以改穿了薄皮底的尖口青缎鞋。随着审美的不断变化,在后期这种厚底女鞋也被女靴替代。
另一件趣事是,高耸的鞋底可并不是满族的专利。早在明代,汉族女性就常穿附有木底的弓鞋,称作“高底鞋”。例如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皇后的弓鞋,在脚掌中部安装木底,已经与后世的花盆底极为类似。
而这种带底的鞋子,其实亲戚不少。比如刚才我们说的汉族弓鞋,早期就是这种厚木底的款式,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女子缠足,使足部看似弓形的鞋子。相对来说,汉族使用木底做女鞋的历史,其实更久远。
再比如日本花魁的木屐,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认真看过,夸张的厚木屐是后世慢慢发展的。
提到了花魁的木屐,就不得不说,我们中华服饰中的木屐。木屐可是是由我们中国人发明的,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汉晋隋唐时期的,木屐尤其普遍。在汉代,女性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南朝梁的贵族也穿着高齿屐。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穿着木屐。这也是木底做的鞋子哦!!东晋时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描写中国古代木屐云:昔作屐,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而日本的木屐式样也多为方形,妇女也常用圆头木屐。
还有哦,欧洲的木屐,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比如欧美明星钟爱的无跟“马蹄鞋”,其实也有这些鞋子的影子。16世纪的木底浴鞋,奥斯曼帝国这样穿去公共澡堂。都是很夸张的厚底。虽然这些设计都是一种审美的大同小异,却也能看出自古对女子的束缚。这么一想,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是一种幸事。#职业装专家#
本文文案,来自小编整理后撰写,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