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人们为啥不去捕鱼打猎渡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1262929630808&wfr=spider&for=pc

晋惠帝时期,天下荒乱,饿殍盈野,荒灾的消息很快传入了宫内。而此刻,身居九重的晋惠帝却问出了一个令史官印象特别深刻的话:

“何不食肉糜?”

晋惠帝闹出的这个笑话,倒不是因为他的智商低,而是和不少人一样,他对饥荒的了解,确实没什么概念。

就像现在一样,还有很多小伙伴会很纳闷,古代闹饥荒时,明明自然条件那么好,荒山野林草啊、树啊、鸟啊、鱼啊那么多,为啥不赶紧捕鱼打猎呢?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逮着谁吃谁不就是了,还非得沦落到把自己给活活饿死?

对于荒灾,其实历朝历代都有,远了不说,咱们今天就说说发生在光绪初年的一次旱灾——丁戊奇荒。这次灾荒持续时间久,影响面积大,而且时人记录的相当详细。

从这次荒灾当中,我们或许就能够找出,为啥古人遭饥荒,没去捕鱼打猎的答案。

01丁戊奇荒

年,这一年光绪帝刚刚登基即位,北方地区便爆发生了旱灾。

不过,从以往情况来看,北边地区相比南方,历来降雨偏少,干旱也是时有发生。因此刚开始朝廷倒没有把这太当回事儿,只是按照正常的流程该赈济的赈济,该督促的督促兴修水利,想着过段时间,把这灾荒熬过去也就成了。

而此时干旱地区内的百姓们,人心也还没怎么慌。毕竟朝廷这边招呼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民众除了自家的存粮之外,还能有官府兜底,大家也觉得,熬一熬,应该能够扛过去。

然而,谁都没有料到。

第二年,长江以南的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地陆续发生了洪涝灾害,而此时的北方,旱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不断发展扩大,北至辽宁,南至苏皖,西至陕甘,东到大海,整个北方最后形成了一片庞大的干旱带。

生灵百万遭奇厄,晋豫饥荒鲁地同。

南面的灾荒冲毁了田野,粮食减产,而北面的干旱也造成了大片农耕区颗粒无收。

仅光绪二年这一年,山东地界全年干旱,总收成不足以往三成。等挺到了光绪三年,陕西、山西、河南地界便沦为了重灾区,赤地千里,民众几不知禾稼为何物。

“由春至夏,未得透雨,麦收无望。”

光绪三年,朝廷已经赈济了两年灾荒,南方粮区上一年也遭受灾荒,减产减收,朝廷收不上粮,官府的粮仓也虚了。

北方民众此时也扛了两年,家里藏粮再无余结,灾荒便渐渐开始有按不住的苗头。

此时,干旱区内的粮价暴涨,斗米银二两有余,这让越来越多原本贫困的人们,彻底失去了活的希望,随后,丁戊年间的大灾荒,最终爆发。

02灾荒是个过程

从这次灾荒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旱灾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人们也不是一下子就断炊了,立即想到,我得赶紧靠捕鱼打猎营生。

刚开始天不下雨之时,人们往往会想尽办法先去自救,毕竟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就流传着人定胜天的理念。

因此从周边河渠、井田之中引水灌溉,是最平常不过的做法了。

这个时候,还没多少人想着捕鱼打猎,一来家里还有余粮,劳力们每天起来,单单忙乎着担水浇地,就累得要命。

谁有时间、闲工夫去抓鱼逮兔子。

而且钓过鱼、打过猎的小伙伴们,肯定也都知道,这事儿绝不是看着那么容易、简单的。

想抓鱼,首先你得有装备(鱼竿、渔网),打猎还得有弓箭、刀叉,但最重要的是,狩猎这门行业,它的门槛并不低。

要求你得有技巧,要不古人干嘛放弃狩猎,大规模转农耕上面来了,说白了,还不是因为难易程度不一样。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年,去亲戚家旁边的水库钓鱼,一样的装备、一样的鱼饵、同一个地方,表弟一上午钓上来三、四条五斤左右的草鱼还有不少小鱼,而我则是零入账,这还是在人家水库里人工放养,不全是野生的条件之下。

但在我看来,那天,专注力、耐心咱哪样儿其实都不缺,可偏偏结果就是这么打击。

因此,捕鱼绝对是个技术活,即便河里有鱼,不代表,普通人就一定能钓得上来。

打猎也是同样道理,能在山林里混的动物,谁还没个看家逃生的本领。先前大家是扛锄头、搞农科,猛地拿着不顺手的弓箭刀枪,让去打猎,结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

03体力和热量,入不敷出

还有一点,那就是捕鱼、打猎不仅是个技术活外,还是个体力活。精神力高度集中不说,打猎的话,还得跟着猎物追踪、赛跑,这可是一个绝对消耗体力的大活儿。

更重要的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体力消耗完,吃的热量还不一定能维持自身的所需,这才是最要命的。

在杨显惠所著的《夹边沟记事》一书当中,就曾提及过这样一个情况:

在夹边沟的大农场劳作,饿的浮肿,就有人去河堤上捋草籽。草籽很小,捋回来还要经过麻烦的加工才能食用,否则致命。刚发现草籽的时候大家都去捋,后来渐渐发现,捋草籽消耗的热量大于食用草籽提供的热量。吃草籽的人,饿死的更快。捋草籽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不是带来生机的食物,只是让死亡加快的过程。输出严重大于输入,饿死是迟早的事,还不如躺着不动死的慢。

捕鱼、打猎虽然所收获的猎物热量较草籽高,但这种行为的成功率太低。

这就使得那些饥肠辘辘的人们,在选择捕鱼、打猎求生之时,也同时在进行着生死抉择。

当天捕到猎物,就能生,而一旦没有任何收获,那么死亡的阴霾便开始笼罩在虚弱的身上,如影随形。

最重要的是,当人们已经饿到啃树皮的时候,所在之地很大可能已经没有多少鱼虫鸟兽了。

04饥饿的层次性

现实当中,饥饿也是有层次的,贫户家的存粮少,可能很短时期就被逼上了打河里鱼的主意,等大多数人都饿起来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河里面的鱼恐怕也就没有了。

即便没有抓完,随着干旱的持续,等大家都活不下去的时候,河渠里的水也早就干涸了,那个时候,河里哪儿还会有鱼儿的踪迹。

同理也适用于山林鸟兽,毕竟灾荒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灾难,但是对于整个生态圈来讲,也未尝不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毕竟所有动物生存,都离不开水。

在丁戊奇荒之中,陕西《同州府续记》里就具体记载了当时人们的吃食的递进过程:

刚开始,人们还没有绝望时,

民间葱蒜莱菔黄花根皆作饭,枣柿甫结子即食。

随后人们吃的就有些糙了,

桃杏柿桑干叶,油楂、棉籽、麦壳、草,亦磨为面。

再到后来,就开始连根拔起了:

马兰根,品苜蓿,多冻干且死,乃掘其根,并棉花干叶与蓬蒿诸草根及遗根,杂煮以食。

再到后来,农人们此时对今后的耕作的生活已经绝望,昔日精心饲养的牛马耕地牲畜,家里养着的宠物等等,都成为了跟自己抢食物的成员,也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食物对象。

牛马多杀食,鸡狗猫犬殆尽,捕鸠雀,掘鼠兔,取断烂皮绳,鞋底,浸煮为粥。

再到最后,能吃不能吃的,都开始吃了:

绳头、破布、灰炭,皆强吞嚼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荒灾之时,人们之所以没有捕鱼打猎,原因其实也很正常,能打的时候没空没精力去打,真是饿极了,那个时候,留给人们能吃的,已经不多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