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分析师的基本功如何撰写深度研究报告

互联网怪盗团特邀成员战车(元芳)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的作者元芳是我的一位前同事和好友。他目前担任某券商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在培训新人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这是他分享的第三堂课,如果有人对前两堂课感兴趣,请点此阅读:证券分析师的第一堂课;证券分析师的第二堂课;证券分析师的第三堂课;证券分析师的第四堂课。

根据我过去多年的经历,国内投资行业对年轻人总是要求太多,恨不得入职之后立即发挥巨大作用;训练又太少,几乎谈不上成熟的培养体系。其实,中国的职场哪里不是这样呢?工作了几年,只能依靠自己领悟,没有形成工作框架的大有人在。

我相信,在投资研究中形成的方法论、分析能力,广泛地适用于各式各样的行业研究和战略研究。

撰写深度研究报告是分析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关于深度报告,我们需要先回答几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什么是好报告?

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问题,并且取决于你的观众,如果你报告的深度远超或者远低于观众的认知和理解,都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反馈和效果。事实上,好的报告就是“解决市场的疑问”,非常简单,但也并不简单。

股价是市场预期的表现(当然很多股票其实也并没有预期,没有预期也是一种预期),证券分析师的工作其实就是给公司定价,而这些公司的涨跌往往存在于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些困扰市场定价的问题一定是有困难的,所以需要用对产业发展的精准把握、严谨的逻辑、有创造力的方法、详实的数据和案例以及可能的超额信息。

第二,对于初学者,如何撰写深度研究报告?

这正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后文将详细论述,在此暂不作答。

第三,如何写出好的研究报告?

答案很简单:多想、多写、多被“锤”。

想,要把自己带入成“买方”的角色,来考虑自己会不会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影响的核心因素是什么,还要想什么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时刻抱着“证伪”的思想(资本市场往往是乐观的,不能被“证伪”很容易被短期接受)。

写,报告也是熟能生巧的事情,并且很多行业逻辑具有共性、行业框架互通、产业链相互印证,甚至文笔和用词的准确程度以及背后的含义都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所以我建议刚入行的分析师,前两年需要非常非常认真、勤奋的写报告。

“锤”,除了自己给自己找毛病外,也需要别人给你挑问题和毛病,在问题是有限的情况下,越早挑出问题,报告的质量也就越高,所谓“久病成良医”。

第一部分:感性认识和数据、信息的整理归类

从感性到理性是认识发展的必经之路。接下来,我们介绍如何“快速”地迅速形成对某家公司的感性认识:

1.公司历史、创始人经历以及公开发言:

公司的发展是顺应行业发展的产物以及创始团队战略和意志的体现,通过书籍(如《腾讯传》)、纪录片(如阿里的《造梦者》)以及其他方式了解公司都是必要的。并且我们可以从公司发展的历史窥探这个公司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美团的“没有边界/居安思危”,迅速从没有壁垒的团购行业探索到壁垒很强的外卖业务;美团的“精打细算”,在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在百度、饿了么夹击中胜者为王;美团的“执行力和运营能力”,“中供铁军”式的线下地推。

不可否认,大部分公司发展是基于创始人的战略选择,那么创始团队的经历和想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创业多次“失败”的王兴会选择和强势、集权的阿里合作,还是包容性更强的腾讯,答案呼之欲出。

再比如,年B站陈睿的内部发言中表示“公司风格会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更加聚焦于用户增长和收入增长”,并且提出了“1亿DAU、亿收入和亿美元市值”的发展目标,这决定了过去几年的B站发展策略。

2.招股说明书和定期报告:

招股书和定期报告是最官方、最可靠的学习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公司的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行业和公司天花板以及经营和财务数据等。此前我们已经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在此毋庸赘述。

3.其他券商和

不得不承认,由于卖方越来越内卷和服务导向,资深分析师很难有时间专注于攥写深度报告,行业整体的报告质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所以这部分的价值性在降低,不过我们仍然需要去寻找优秀的友商报告,加以学习和分析。

首先是报告的框架和逻辑。报告是以何种方式布局的,每个部分是如何论证的,比如我们自己在分析社区类应用时会采用“用户增长-产品算法-内容生态-商业化”的行文框架。

其次是某一个问题的论证方法和过程。比如论证娱乐行业是否具有口红效应,我们可以拿游戏、电影行业的市场规模和GDP进行回归分析,多看其他报告,可以帮助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范式。

最后是数据的使用。其他券商的报告里是不是包含一些你没有注意到的、有价值的数据,可以进一步寻找其原始来源,并运用到自己的报告中。

在看过这些参考资料后,我们就可以着手准备撰写报告了。

第二部分:提出公司基本面以及(你认为)当下市场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理解公司的基本面,通常包括四个方面:行业天花板、行业竞争格局、商业模式以及护城河。

1.行业天花板:

行业的市场空间多大,找到市场空间的“锚”,而不是过度使用咨询报告中的预测,“锚”可以是跨国比较、可以是量价估计。比如美团的业务:

餐饮外卖:中日一二线城市在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以及饮食习惯具有一定相似性,日本非疫情影响下的外卖渗透率在22%左右(疫情影响下的年达28%),可以作为国内的参考。

酒店业务:酒店的交易金额=酒店间夜数*单间夜价格,其中年美团酒店间夜数已达4.77亿,受到疫情和行业天花板影响(比如携程、同程等份额),单间夜价格在元左右,主要是酒店结构,目前高端酒店占比仍较低,为16.5%。

此外,美团还有到店业务,以及包括买菜、闪购、社区电商在内的近场零售业务,由于篇幅限制,在此就不展开分析了。

2.行业竞争格局:

商业模式和护城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争格局终局,但这也并不是绝对的,优秀的公司可以突破限制。

第一种格局是“一家独大”,比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