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亲生了我们六个姊妹,两个兄弟,四个姑儿姊妹。我排行老二,弟弟最小,一个姐姐,三个妹妹。
小的时候,我们喊母亲不喊妈妈,老家方言喊“呀呀”。一般姑儿姊妹有兄弟的侄儿侄女喊她叫呀呀,也有对父母同辈的女人叫呀呀的,比如张家嘴的“樊家呀”,就是樊家姨,这样的话,呀呀又有点像姨姨了。小时候就这样喊呀呀,听别人家孩子都喊妈妈,也有个别喊呀呀的,但很少。当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或者不妥。从小就这么喊,一直喊到我三十来岁,那时我已经从部队退役,分家出来,在外做事了。
后来有次回家,忽然就听到阿妹在喊妈妈。阿妹是最小的妹妹,从小活泼,整天嘻嘻哈哈的。听她这么一喊,我感到有些生疏,怎么突然改口了呢,而且弟弟也喊妈妈。这样一来,我都不知道怎么喊了,喊妈妈吧,从来没这么喊过,有点不好意思开口;喊呀呀吧,小的都喊妈妈了,我也不好意思再这么喊了。因此有段时间很不自在,既不喊呀呀,也不喊妈妈,怎么办?总不能老不喊自己的母亲吧,这让我心里难受了一阵子,喊了三十年,从小就没学过“妈妈”的发音,突然不会喊了,但老不喊,这不是对母亲不孝吗?不行,还是要喊,于是我开始喊一个单音字“妈”,开始声音还有点小,而且在妈的后面带个拖音:妈——就这样,我一改过去的习惯,从此以后再也不喊呀呀了。慢慢地,我们六姊妹都不喊呀呀了,改喊妈妈,或者妈——不仅如此,我们家的姐夫妹夫也改口了,不喊呀呀了。
后来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让阿妹改口喊妈妈的?她当时没跟我说起,我也没问她,可能是她听到别人家都喊妈妈,自己就决定要喊妈妈了。其实我懂,父亲是二婚,母亲嫁过来就有人喊她呀呀,那人就是同父异母的大哥,也就是母亲的继子。可能就这样吧,大姐从小就跟着喊呀呀,我们也从小跟着喊呀呀。
这情形,“呀呀”就相当于对后妈的称谓,而这个称谓竟然让我们喊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大人加以纠正,可能因为父亲没有纠正,母亲也没有勇气来纠正,就这样让我们习惯地喊着。可是,母亲毕竟是我们六姊妹的亲妈,不是我们的后妈,为什么我们要跟着喊呀呀,而不喊妈妈呢?现在想想,这似乎对母亲太不公平了,母亲拖儿带女,辛苦持家,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啊。俗话说“儿多母苦”,这么多孩子,饭搞到嘴里都不容易,还要出集体工,家里经济又差,能把六个孩子拉扯大,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此,我们的母亲是勤劳、善良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我们喊她妈妈,才是肯定她在文氏家族中劳苦功高的地位;我们喊她妈妈,也是在我们心目中给她留有至亲至爱的位置。
写到这里,我要深深地呼唤——“妈妈,你辛苦了!”
(二)
我一直在想,要为母亲写篇文章,但又不知道从何写起。写父亲的文章是一个中篇小说《失算》,虽然有些虚构的情节,但大体反映了他一生的命运走向。写母亲,我想了很久,母亲吃的苦,有些不忍触摸,我怕提起笔来,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但是,作为母亲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的儿子,又是一个记者,我当然要为母亲写文章了。
在我开始懂事的记忆里,母亲一有空就给我们衲鞋底。鞋底板衲得密密麻麻的针线,母亲一针一针穿过去又扯出来,手指上带个顶针,用力把针顶过鞋底板,然后把线穿过来,有时候针头在头发丝上绕一绕,鞋底板在手上翻过来翻过去,一会功夫就衲出了好几行。
听母亲说,有一次她带上顶针衲鞋底,由于顶针用得时间太久,顶的力气大了点,针头穿过了顶针的孔,一下扎到了她的手指,鲜血流了出来。后来她就用布条缠在手指上当顶针用,再也不敢那么大力地顶针了。
最有趣的是母亲的鞋样簿子,是线装的,封面是硬壳纸,陈旧得像个古董,但打开来看很漂亮,里面夹着很多鞋样,而鞋样簿子还画了很多图案,花鸟鱼虫之类,是以前的画匠画上去的。我还小的时候就喜欢呆在母亲身边,翻看那本鞋样,看看那些花鸟画。
那时候的家具都是画匠画的,画匠也叫漆匠,是门很好的手艺。家具请木匠做好后,便请漆匠来画,通过油漆后画上花鸟图案,有喜鹊上枝头,有鲤鱼跳龙门,煞时好看。所以母亲的鞋样簿子很好看,也有喜鹊,有鲤鱼。听说这簿子是母亲从外婆家带来的陪嫁品,要是留到现在就真成古董了。
那年冬天,母亲白天做事,照顾我们吃喝拉撒睡,晚上点上油灯,熬了大半夜,终于给我衲好了一双布鞋。我第二天就欢天喜地穿上了,看看白色的鞋底边,青色的鞋面,穿在脚上又合脚又暖和。我穿上新鞋急忙去隔壁和小伙伴们玩耍,记得当时下了点小雨,跑到外面玩把鞋子弄湿了,于是到伯母家去烤火,把湿了的鞋伸到火边烤,不知不觉鞋子烤得冒烟了,感到脚发烫,便偷偷跑到外面一看,新鞋子烤糊了,烤出了个洞,脚也烤疼了,吓得我哇哇大哭。母亲听到哭声,看到我站在伯母家墙根下提着脚那痛哭的样子,跑过来一看喊到“天呐,你把脚都烧烂哒”。我当时害怕母亲骂我把新鞋子烧烂了,可母亲却心疼我的脚,看到我脚烧伤,一下子就留下了眼泪,赶紧抱着我回屋,把鞋子脱了,给我摸了什么油,安慰我不要哭。母亲按照伯母的土方子,捡来干枯的蚌壳烧了,研成粉调成糊状涂抹在脚的伤口上。抹药时怕我疼,就用鸡毛粘上药,鸡毛用鸡翅膀上的长鸡毛,轻轻地抹在伤口上,每天都抹药,接着养几天就好了。
这是我自懂事以来记得的第一件事情。母亲熬夜给我做的新布鞋刚穿上就被我烧烂了,可她却一点也没怪罪我,反而担心我烧伤的脚。母亲无怨无悔地为子女操劳,心疼孩子,一辈子都为儿女劳碌和牵挂。
(三)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母亲让我去乡上供销社买红糖,那时好像不用计划票也可以买到东西了。母亲给了我钱,好像要买一斤多红糖。我揣着钱来到宜万乡上,怎么找到副食品店,怎么买的糖,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回家的路上走的很快,手里抱着那个糖包。
那时的包装不像现在的塑料袋,而是用的环保纸,在柜台上摊开,把秤好的糖倒在纸上,然后把纸从两边折起来,前后一拢,竖起来在柜台上顿一顿,把里面的糖压紧,包成了一个梯形的盒子。
我大步流星地一路走着,那红糖的香味飘来,忍不住想品尝一口。走到大队部后面路上,我小心翼翼地从包装的缝隙里扣出了一点红糖,放在舌尖上一舔,真甜啊。又走了一段路,再次伸手去扣糖,不小心把包装纸弄开了一点,用两个手指夹了一下,放在嘴里嚼着。感觉自己像个小偷,不免自责起来,但就是禁不住那清甜的诱惑,又用手指夹了一下,放在嘴里吃了。快走到家了,我把包装紧了紧,但那梯形的盒子有些变形,我担心母亲看到后会发现我偷吃了,有些不安起来。回到家里,我若无其事地把糖交给了母亲,立刻就跑出去玩了。我想,母亲肯定是发现我的破绽了,但我却没受到任何指责,就像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
当时我也没觉得有多内疚,很快就淡忘了。但后来想起来还是有些愧疚感,其实是母亲的宽容没有戳穿我。那时家里经济还不宽裕,记得姐姐还只有十六岁就参加了大队水利工地劳动。母亲和我们一样,没吃什么有营养的食物,家里的鸡蛋都舍不得吃,要卖了换些生活必需品,红糖也算是当时的奢侈品了。
让我愧疚的还有一件事。有一次,母亲让我去大队部商店卖鸡蛋,那时是用尼龙网兜装鸡蛋。我提着鸡蛋,还没真正出门,在屋前稻场上,一不小心网兜掉地上了,大部分鸡蛋都摔破了。记得我当时难堪极了,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下去。可是,母亲只轻声说了句“看你个娃儿,哪么不小心”,便拿个筲箕和碗来,把好的鸡蛋捡起来,把能吃的破蛋也收拾了。
现在想起来,犯了这么大的错,怎么也要打几巴掌吧。也是母亲的宽容,让我轻松逃过了一顿打骂。
直到我在长沙上班后,想起所犯的两件事,我深感惭愧,有时候想起来,甚至刺痛了我的记忆。有一年的国庆节,我匆匆赶回老家,特意给母亲买了五六斤红糖,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给了她,借此来向母亲赔罪。记得母亲说“买那么多,吃不完呢”,那样平淡,而又善良的语气,依然难以抹平我内心的亏欠与忏悔。
(四)
我想,在我少不更事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事情,有些还清楚地记得,有些也逐渐淡忘了。但越是写我对于母亲所犯的过错,就越是能衬托出母亲的宽容,折射出母亲的伟大。
我上中学时,从家里到乡上跑通校,要走五六里路。有一天放学回家,和同学走在祠堂湾的公路,看到有几个妇女蹲在路边说话,因为没有在意,也就没有停下脚步,继续走着,刚走过她们身边,我不经意地回头看了她们这群人,好像忽然发现母亲也在人群里,开始不确定,我又再回头看了一眼,确定母亲在人群里。就在我看一眼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我正要喊她“呀呀”,但还是没有喊出来,便不好意思地避开了母亲的眼神,被同学叫了一声,继续走着。我扭过头来往前走,再也没有勇气回头看母亲了,忽然有些郁郁不乐。同学并不认识我的母亲,便问我怎么了,我说没事,于是和同学还一路说说笑笑。
回家后,我也就没把路上的事当回事了,母亲也没问我,我也像是没发生什么事一样。直到我到新疆当兵后才记起这件事来,可能是每天在家里与母亲相处,不觉得这件事有什么糟糕的,但一旦与亲人分别,远隔千山万水,那时只有书信往来,尽管军营生活也很充实,但思乡之情总是油然而生,每每想念母亲时,就会想到母亲的温暖和家人的关爱,想起我做的那些蠢事。我居然在路上看到自己的母亲都没停下脚步,没喊一声。这是何等的愚蠢,何等的不孝。一直到现在,这件事仍然压在我的心里,好像有一股内疚从心里往上涌动,涌到眼眶里,抑制不住的泪水就要流下来。
(五)母亲的宽容和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很难用这么短的篇幅描写和表述。母慈子孝,有什么样的慈母,就有什么样子女。每次回老家,我们六个姊妹兄弟都尽力为父母尽孝,给的给钱,送的送东西,都是孝子孝女;而且孙辈也孝,过年过节都不会空手,总也要打个红包。
去年过年,我特意给父母居住的房屋添加了几间卧室,便于姊妹回去留宿。去年三十的团年饭,是多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除了大姐一家在县城,其他姊妹家的人都到齐了,还举办了一个简单的祭拜仪式,给祖宗上香,三鞠躬,敬酒,鸣炮等。开餐时每个人都发表新年感言,都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父母亲感受子孙满堂,自然开心快乐,颐享天年。
但就在去年年底改建房屋时,因为我的失误让母亲生病了。本来冬天老人怕冷,母亲就感冒了,我虽然带了药,但没有明显好转。可是我还吩咐年老的母亲做事,大搞卫生,还说这下房子搞好了,如果卫生搞的不好那就是你的责任了,给母亲这么大的压力。结果当天母亲就病情加重了,不仅感冒没好,还腰疼腿疼,吃饭也没胃口了,只好叫医生来打了几天针,又吃药,才恢复身体。
如果说小时候懵懂无知时犯了错,对母亲不好,还可原谅的话,那么作为半百之年的儿子,有时说话办事,不顾老人年迈体弱,不替老人着想,那就不应该了,就值得好好反省了。为此,我今年一直在反省,开始准备清明节回去看看父母,其它原因没去成,直到五一节才和文哲回老家,特意和老人待在一起,陪他们过了一夜,似乎可以释放一下内心的愧疚与不安。
(六)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一种觉悟,使我们懂得珍惜老人。供养老人、孝敬老人就是给自己积福,给后人积德。家有老人,是子孙后人积福德的机会,所以说老人是个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老人不在了才后悔没有好好赡养。我总是在想,你自己怎么做,你的子女就会怎么做。赡养老人,看望老人,陪伴老人,是子孙后代必备的美德,丧失这个美德就会遭到社会的唾弃。
当然,自我反省,还是做的不够好,回去的也少,总考虑开车成本,来回费用。但想到父母恩情,想到母亲的苦难与宽容,试问,父母为了我们姊妹兄弟又何曾算计过成本,而是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我还要计较一点路费吗?想到他们年事已高,生命进入倒计时,能陪他们一次算一次,能尽一次孝算一次孝,机会真的不多了。
养老敬老,陪伴老人,尊重老人,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在这里,我与姊妹兄弟及文氏家族人共勉,与更多“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共勉。
年5月19日写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