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的稳中推进,为适应注册制改革和常态化退市的要求,促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就是适时地对不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退市,这有利于证券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市场的长远和良好发展。实现上市公司有进有退不断循环,体现出市场的新鲜活力。我国正处于证券市场转型时期,退市制度改革也须经历一些过程。只有使退市机制更加健全,才能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了帮助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上市公司退市规则和退市公司的风险防范。
首先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年共有20家上市公司从A股市场退市,包括3家主动退市和17家强制退市,年退市数量创历史新高。目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或再创新高。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退市制度改革近年来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年底,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风险警示板股票交易管理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以上合称退市新规。
新规内容中涉及退市的情形主要分为强制终止上市和主动终止上市。其中强制退市又分为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四类情形。
交易类强制退市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特别低的情况,例如,在上交所发行A股股票的上市公司,连续个交易日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万股,或者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的,或者上市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在上交所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人民币3亿元的,均会触发交易类强制退市。
财务类强制退市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考核,例如上交所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根据退市新规,年年报披露后,上市公司若首次触及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财务类退市指标,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已经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即*ST公司,年若继续触及退市指标,将直接退市。
规范类强制退市主要是针对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条件的规范,例如上交所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或者虚假记载,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但公司未在规定期限内改正,或者因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发生变化,导致连续20个交易日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等,则会触发规范类强制退市。
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是指公司出现违法活动会被勒令退市。包括上市公司存在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者其他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秩序的重大违法行为,且严重影响上市地位,其股票应当被终止上市的情形等。
在上市公司退市风险防范方面,中小投资者要有一个预防的心理,理性看待某些上市公司不正常的财务报告,或者不正常的炒作过程,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有一定的共性,像公司业绩突然变脸、业务虚假宣传等,每年3、4月份是一年一度的年报披露窗口,建议投资者应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