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已经有了非常长的历史,而鞋子中的一个特殊品类“拖鞋”,在中国的鞋文化历史中也有着极长的历史。
在文献中记载“拖,曳也,拖鞋,鞋之无后跟者也。任意曳之,取其轻便也。”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要在古代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为鞋子做了分类,没有后跟的鞋子就已经被命名为拖鞋。
但是古代的拖鞋与现代的拖鞋相比,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比如说在原料上的区别,古代社会因为生产力的低下,制作拖鞋的材料不可能像现代社会一样丰富多样,一般都是木制拖鞋。
这种木制拖鞋其实与现代社会中的日本木屐形制非常相似,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也是因为在古代时期中日建交的原因。
除了木制的拖鞋之外,古代社会还会利用帆布或者草来制作鞋子,也就是所谓的“草鞋”,由于木制的拖鞋在走路的时候会发出“嗒嗒嗒”的声响,因此木制拖鞋也会被叫做“趿拉板”。
关于拖鞋的记载如此之多,那么拖鞋在我国历史上到底都有哪些作用?发展历程又是怎样?又是如何传到了日本呢?
一、关于拖鞋的历史探源
关于拖鞋的起源,有明确记载的就属《琐语》中所言“春秋时近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文公抚木哀叹,遂以为屐。”
从这段记载来看,拖鞋的产生与今天拖鞋的功能作用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今天的拖鞋更多地是为了解放人类的双脚,使得双脚能够更舒适,穿戴也更加方便。
可是在古代却并非如此,古代之所以会出现拖鞋是因为一种寄托,不过这种说法可以当做是一种传说来看,在真正的史书记载中的拖鞋还是值得考究的。
在研究资料中第一只被发现的古代拖鞋是在浙江宁波,根据研究结果表明,这只拖鞋距今大约有多年的历史,所以说中华文明有史以来就有了拖鞋。
所以说拖鞋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远古时期,而拖鞋的盛行却有明确的朝代特征,那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此服妖也。到九年,党事始发,传黄门北寺,临时惶惑,不能信天任命,多有逃走不就考者,九族拘系,及所过历,长少妇女皆被桎梏,应木屐之象也。”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穿着木屐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并且女子在出嫁的时候都是必备,由此可以看出木屐在当时社会的流行程度。
拖鞋不仅在民间生活中占有极重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一席之地,《屐》诗所云“好在登高屐,东西类此身,游频齿几折用久蜡还新。”以及谢公屐、破贼屐折、阮孚蜡屐等等关于木屐的典故记载也都证明了古代拖鞋的存在。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拖鞋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风尚
魏晋南北朝作为木屐最为盛行的时代,必然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很多的文献资料以及出土文物中都有充分的证据,这就使得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木屐研究更加方便有力。
1、魏晋南北朝时期拖鞋流行的史料考究
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屐已经不同分类,比如说从木屐的造型特征来看可以分为平板型木屐、圆口型木屐;按照特征可以分为有齿木屐和无齿木屐;按照木屐鞋底的高低可以分为高齿木屐与低齿木屐;按照制作方式又可以分为整木木屐和榫卯木屐。
平板和圆口主要是指平板是用鞋带来使鞋子与脚捆绑在一起,而圆口则更加地接近现在印象中的直接穿戴的木屐形式。
有齿和无齿的分别就在于鞋底板的构成,有齿就是“双齿屐”,而无齿屐是指在鞋底开出一个方槽,以方槽的一个边缘作为屐齿。
至于整木木屐就是用完整的一块木头制作而成的木屐,榫卯结构更多的是采用了拼接的制作当时,使得木屐更加的美观。
除了制作方式丰富多样之外,古代的木屐还有上色一说,一般木制品就只有原木色这一种色彩,可是南北朝时期人们将穿着拖鞋当做了一种潮流风尚,那么必然会追求外观的时尚美丽。
在上色技术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髹漆法,一种是涂蜡法,这两种方法在《世说新语》《晋书》中都有记载,髹漆更多的就是用在追求不同的、鲜艳的颜色时,而涂蜡法更多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原木色,这两种方式都是方式流行的制鞋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光是制鞋工艺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就连拖鞋在生活应用中的道德礼仪也非常丰富,比如说人们为了区分木屐的使用性别,就规定了圆头的属于女性木屐,方头的属于男性木屐。
与现代社会相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圆头的木屐种类也是明显地多于方头木屐,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至于木屐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更是超出现代拖鞋的作用,在古代社会中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登山旅行,甚至是行军作战都会穿木屐,这也是木屐制作工艺高超的一个影响结果。
2、魏晋南北朝时期拖鞋制作与风尚探究
那么木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够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用品呢?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了,毕竟所有的时代产物都是源自思想的影响,木屐自然也不例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安定的时期,黎民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国家动荡不安,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带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停滞。
再加上这一时期政治的黑暗,更使得人们无法正常的处世,于是纵情享乐不谙世事就成了人们的思想认同,根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贵族中非常流行“五石散”,有点类似于精神药物来达到精神的高度兴奋。
可是这种药物的副作用就是全身发热,皮肤极度敏感,于是为了散热以及防止皮肤溃烂,木屐就成了非常好的选择,嵇康曾说“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就是形容的这种情况。
贵族的行为很容易成为百姓的模仿对象,于是这样的习惯后来就慢慢地发展成了全民的习惯,穿木屐也就流行开了。
这是具体的社会问题引起的穿木屐热潮,在思想文化上,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但是这一时期礼崩乐坏,人们极力摆脱儒家思想,于是就延伸出了任意发泄内心情绪的方向。
《颜氏家训》讲到“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由此可见在古代时期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更加的注重衣着打扮和穿着木屐,这是一种社会畸形发展的产物。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社会独特现象才使得拖鞋的发展得到了空间,也正是因为人民竞相模仿贵族穿木屐的热潮,才使得木屐有了强大的基础。
三、拖鞋发展至今日本成为了最具特色的拖鞋文化
至于木屐是如何传到日本的,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史料记载,不过根据历史发展来看极有可能是两个时期的事情,一个是唐朝时期,一个是清朝时期。
首先关于清朝的推测是因为“各处皆雨时所用,闽人亦然。粤人则不论晴雨,不论男女,皆蹑之。”这种推测是源自民间野史,可信度见仁见智。
在唐朝时期传入日本的说法自然也是一种推测,而最有力的出发点就是“遣唐使”,唐朝时期国际鼎盛,四面八方的国家都竞相觐见朝贡。
这一时期的日本更是对大唐盛世充满了崇拜之情,于是还专门派遣了一支队伍来到唐朝,想要学习唐朝先进的统治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等等,其中文化思想的学习也是重中之重,这支队伍就被称作是“遣唐使”。
拖鞋自然也就是文化思想的一部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一并学去了,毕竟木屐的制作工艺简单,原料要求也较低,但是木屐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实用性又高,日本因此学习了木屐的工艺也就不足为奇。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拖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于春秋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史料记载,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至于日本的木屐文化,极有可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只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鞋文化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而日本则是将木屐文化发展到了极致。
参考文献:
[1]《中国鞋履文化史》钱金波叶大兵知识产权出版社
[2]《中国社会生活史》庄华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南京颜料坊出土东晋、南朝木屐考——兼论中国古代早期木屐的阶段性特点》王志高王化平服装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