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味道作者:王红玲编辑:静之逸图片:网络
每年的端午节依旧如期而至,波澜不惊,当然,粽子也是少不了的,可是总是缺那么一点点,不知道是粽子的味道呢还是节的味道……
那日,呼朋唤友聚餐、猜酒,玩纸牌,兴到浓时不知哪位友友冒出一句话:今年端午你们谁会做油饼子卷糕?在座的哗然,男同胞理直气壮的笑称只管吃,言里言外的透露出对老婆厨艺的自诩和夸奖,女生自不必说,会的不会的都叽叽喳喳争先恐后的相互调侃和自我卖弄起来。忽然有幽幽的男声从喧闹处传来:我媳妇不会做,我老娘的手艺已失传了……
我听了不由一震。原来,我老觉得,缺那么一点点的,竟然是母亲的味道!是我已经八年没尝到过的、家的味道!
有人说:妈在家在,妈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
记忆中很小的时候,我们家姊妹们多,生活不是很富余,穿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父亲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上班,家里只有母亲在操劳着,一边上班一边还要照顾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印象中,母亲就是我们的全部。父亲一个月才能见到一面,即便如此,但我们见到严肃的、近乎有点让人害怕的父亲时,依然可以兴奋的一夜睡不着觉!因为,母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父亲是很了不起的人,学文高,事业强……耳濡目染下,我们敬爱父亲,但是更爱母亲了!母亲能把破旧的床单,再翻新成枕头;能把破旧的被面,给我和姐拼接成漂亮的裙子;而用下脚料纳成鞋底做几双鞋子;她还能把粮站供应的,吃不完风干的甜菜熬成糖块;把家里有限的口粮,变着花样做出好吃的味道……反正,有妈妈在的日子感觉空气都是甜甜的,香香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威人。小时候,爷爷奶奶给我们讲端午的习俗,爸爸呢给我们讲屈原的故事。说起端午,似乎和赛龙舟关系不大。我们这没有那么博大的水面也没有足够多足够大的船,但是游百病,折柳条,绣香包,吃粽子和油饼子卷糕的习俗还是有的。
农历的四五月份,风和日暖,绿衣疯长,满目的苍翠。槐花飘香过,又见枣色起。哥哥姐姐们骑着爸妈的破旧自行车,载着我们一路欢歌笑语奔向风景最美的乡村。麦穗迎风舞,绿枝又婆娑。哥哥帮我们撇来柳条编好帽子在上面插几朵五颜六色的花戴在我们头顶,姐姐把哥哥撇来的沙枣花一束一束的捆在一起,心里头那个美呀,恨不得玩个一整天再回家。屋里头妈妈早已给全家大小绣好了荷包,听妈妈说,柳枝插在桩门口是避邪的,而荷包里装满香草挂在身上不但去蚊蝇还能让我一直一直都香香的……听着妈妈的娓娓细语,吃着妈妈做的软糯香甜的卷糕,不知道是陶醉在满屋的沙枣花香了还是妈妈的温暖里了,从那时候起,就觉得妈妈的味道已经久久久久的深在心里深在骨子里了。
转眼,妈妈离开已经十年了,每天每刻无不在思念,许是工作的压力太大,许是生活的不如意太多……每到过年过节,妈妈的影子就会越来越清晰的晃在我的心中脑中。这个端午,放假三天,我竟然哪都不想去,和圈里喜欢古诗词的友友一起学着拟古,学着写怀念屈原的诗词,可是,对妈妈的爱我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于是,学着妈妈的样子去做油饼子卷糕。
记得妈妈做的糕左邻右舍都在夸,都喜欢吃。妈妈说,做什么技巧是一方面,最主要还是要用心。头一天晚上就要把米泡上,红枣洗干净也泡好,第二天要做的时候,放一点水在米上开始蒸。红枣加点红糖和冰糖,再放些泡软的葡萄干放在锅里煮到烂。等米蒸好后拿出小盆盆铺一层熟米再铺一层红枣葡萄舀一勺汤,一层一层耐心的铺完,最后蒙上保鲜膜,把盆放在锅里再蒸二十分钟,又软又鲜甜精道的糕就做好了,完了炸出和了鸡蛋的油饼子,卷上糕就大功告成了。
想着妈妈的话,跟着妈妈的步骤,少少的做,慢慢的尝……终于一点一点的有了妈妈的味道,熬好妈妈每年在端午节必喝的炒面萝卜汤,静静地坐下来,拿起卷糕吃着,吃着,眼泪哗哗的往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