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良快朱禹制图(新华社发)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江镇高鸟苗寨,将苗族蜡染、刺绣等传统“非遗”技艺运用到家居用品、服饰、围巾、旅游商品等产品中,让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助推群众脱贫增收。图为苗族妇女在晾晒蜡染产品。王炳真摄(人民视觉)
4月22日,全国首家二十四节气体验店在上海长宁区开业。这家名为“廿四·节气”的体验店内,所有商品都围绕着非遗文化“二十四节气”设计和制作。王亚东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洛阳旅发集团通过挖掘博物馆、非遗等文化资源,打造“洛阳礼物”博物馆之都系列文创产品。图为游客在展示馆内选购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杜掌柜”用腊梅鲜花做成的古法香膏。(受访者供图)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创造了丰富的中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涉及传统技艺、民俗、曲艺、民间文学等方方面面,是世代相传的智慧、经验凝聚而成的核心工艺、技艺和艺术,深受海内外朋友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商品,成就了一批百年老字号,塑造了一批独具中国味儿的非遗品牌。走进现代生活,非遗技艺怎样才能不断传承创新?非遗老字号怎样才能焕发新的光彩?非遗项目能否塑造更多享誉全球的中国品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非遗产品的创业者和非遗传承的教育者,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和观点。
■老牌子焕发新活力
“只有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
北京三里屯,潮人聚集,不少国际大牌都曾在这里开过快闪店或发布新品。近日,京城老字号内联升也搭起了快闪店,引来众多路人围观。快闪店里,内联升非遗传承人正现场展示着制鞋技艺。搓麻绳、锤鞋底、量脚画样……坐堂师傅一边演示着千层底布鞋的绝活儿,一边讲解其中的奥秘。
35岁的北京小伙任晨阳正是其中一位,他是内联升第五代非遗传承人,不仅有一手好技艺,还紧跟时尚前沿不断创新。
内联升被誉为“中国布鞋第一家”,其传承百年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岁高龄的老字号正努力通过创新实现“减龄”,希望更多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这正是任晨阳努力在做的。年来到内联升后,他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凯英,学习了3年零3个月,如今他已是“出道”的大师哥,与3个师弟一起负责内联升的新产品研发制作。
回忆起做学徒的日子,任晨阳感慨道:“特别难,既要有坐功,还要有悟性。”内联升手工打造的鞋肥瘦、高低有致,鞋面鞋底层次分明,针码非常规矩。一双由40多种制鞋工具、90多道工序纯手工打造的内联升千层底布鞋,需要一名工艺娴熟的师傅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制作出来。
耗时耗力只是学习这门技艺的第一道门槛,更关键的还在于用心、创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顾客的需求。”任晨阳说。
一面是传承的困境,一面是创新的需求,非遗产品能否持续,说到底还得靠市场来检验。像内联升、全聚德、瑞蚨祥等这些非遗技艺相关品牌,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坚持传统是根本,不断创新是关键。让“旧艺”穿上“新衣”,才能让非遗融入到时代之中,绽放光彩,焕发生机。
“非遗技艺要与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现代时尚相结合,把传统技艺与产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大众文化生活结合,才能让非遗不断传承发展。”北京市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赵爱芹表示。
■老手艺打造新品牌
“只有坚守品质才能走得远”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再加上省级非遗,项目众多。这其中,像内联升、全聚德这类经过市场洗礼,成为响亮品牌的还是少数。如何利用非遗项目打造更多中国品牌,利用品牌的力量推动非遗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是当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