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热度极高的空气悬架一事,理想的正式回应终于来了。简单来说,就是鉴于有人把理想L9的空气悬架开坏了,为了防止用户对产品质量过度担忧,理想决定将L9的空气弹簧质保期延长到8年或16万公里。
方法是对的,发布的时间也不算晚,但这也恰巧暴露出理想之前的辩解有多离谱。
此前的小范围公关,各种内部群的沟通话术都说相关车辆是“非量产试制车”,零件的强度远不及量产商品车。到了官方正式发布公告,更是特意强调了“门店试驾车”的身份。
这一前一后连起来看,就有意思多了。虽然不可否认,的确有些厂商会将试制车当做客户试驾车来使用,但是大多数厂商,至少是大多数传统车企,都不会将零件强度弱化60%的车辆拿来给用户“可劲儿造”。
所以不论真相是哪一种情况,理想这波操作都堪称魔幻。
魔幻的是什么?是“死不认账”
当然需要澄清的是,这次事件和此前李想对“铝合金不高档”的争议言论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公开信息很清晰,发生损坏的零部件实际上是空气弹簧,并不是底盘悬架的结构件。如果抓住这点“落井下石”,对理想来说绝对是不公平的。
那么不偏不倚地说,理想究竟做错了什么?前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的观点绝对是标准答案。直白点说,就是“把消费者当傻子,能蒙一个算一个”:
明明车辆的最小离地间隙只有17.6cm,硬说是掉进了20cm的深坑;但凡出了事,想都不用想,一定是“试制车”背黑锅。总之这就像一个怕被家长毒打而“负隅顽抗”的熊孩子,只要鞋底子没打到屁股上,就绝不认错。
然而真实情况是,没有一个熊孩子的“扯谎”能够逃过父母的火眼金睛。
消费者不是傻子,买得起“万以内最好SUV”的用户更不会轻易上当。既然连贴牌音响都扒得出来,一定会察觉到20cm的深坑足以让轮胎先爆掉,底盘多少也得带点伤。而仅有的图片显示,车辆除了悬架塌陷以外其他地方都很好。
消费者同样明白,不论试制车还是量产车,都是从理想工厂走出来,并且被默许能够交给体验者使用的产品。即便它与后期交付给用户的商品车无关,试驾车出了故障,也需要给公众一个真诚且合理的解释,更何况这个故障直接关乎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归根结底,“华盛顿砍树”的故事人人都听过。不管这件事是有意、无意、主观、客观,还是略带冤枉,主要责任总归推不到别人头上。
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巧妙周旋,张口闭口让“试制车”背黑锅,真不如第一时间承认在供应链整合,以及某些零部件的使用上存在失误,并同步彻查与整改更得人心。
被流量承托,终究被流量反噬
一个区区理想L9,能因为一个空气弹簧引起这么大争议,除了要感谢李想本人的“毒舌”之外,更多应该感谢这个品牌本身的塑造。毕竟在悬架、底盘这些基础面上出错,理想也不止第一次了。
早在理想ONE上市初期,车辆断轴的事情一年内就发生了4起,此后还接连有发动机渗油、电机故障等。如果放在其他品牌,那么这款产品大概率会直接“人设崩塌”。但令人意外的是,理想ONE不仅没垮,反而越来越吃香。
思来想去,这或许不是因为消费者被洗脑,而是因为京城互联网四少之一,连续创业成功的李想实在“绝顶聪明”,一上来就直接打出“豪华乘坐感”和“里程0焦虑”两张王牌,同时还附赠视觉冲击感极强的“车载电影院”。
这可比车评人嘴里“嚼烂”的操控性、循迹性、转向手感,还有那些“迂腐顽固”的传统车企作品香多了,那些不见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概率事件”,又何必在乎呢?
可是放在如今的理想L9上,忍得了一次却未必能忍第二次。尤其是新鲜劲儿散去,用户不再将理想视作“新生儿”一样照顾之后,就会觉得“不靠谱”是品牌的本性,“故障”是企业的通病。
参考50万元的售价和“万内最佳”的豪言壮语,消费者和网友能不能忍下这口气,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初创新势力品牌,借鉴沃尔沃、宝马的底盘研发经验没什么丢人,因为谁都有向世界先进品牌学习的志向;操控性做不好,也没什么不可原谅,毕竟真正喜欢驾驶的汽车死忠粉已经相当小众,而理想能提供的“移动影院+游戏厅+休息室”则是其他品牌无法提供的。
但是最基础的机械品质做不好,光靠互联网造车的“新手光环”和先发优势能让消费者容忍多久,就是个问题了。
如果想不清楚这点,那么以“毒舌”著称的李想,恐怕早晚倒在用户的毒舌上,虽然这一天或许短期内还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