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新华社发徐骏作
“大夫,我最近乏力,体温一直在37℃左右,没超过37.3℃,还会腹泻,整宿睡不着觉,我是不是被传染新冠了?我没和疫区的人接触啊。”韩小娟在好大夫在线小程序上给义诊大夫留言说。结果被回复说,“不是,你可能只是感冒,还有些焦虑,医院验个血,同时做下心理辅导。”
韩小娟这种错觉,并没让线上的全科大夫感到意外。身体不舒服,大部分人都觉得是“病毒”在作怪,殊不知还有些是因为心理作用。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份对全国范围5万余名居民线上调查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其中,抑郁占总体人群的27.9%,焦虑占31.6%,失眠占29.2%,急性应激症状占24.4%。
7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新冠疫情目前还在全球泛滥,中国的疫情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在未来出现疫情是一种常态。这种情况下,民众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医院就诊
韩小娟一直坚称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最近的一周里,她在8个在线问诊平台上陆续问诊。“我是腹泻,肯定是不典型症状,要不是怕感染,我早就去检测了,肯定是阳性。”韩小娟说。她的家人觉得她在无理取闹。
36岁的韩小娟是一个品牌服装沈阳门店的售货员。复工后,韩小娟坚持每天回家用75%酒精擦手、擦鞋底,外套用喷壶喷消毒液,先洗澡再进屋。而且,她还要求全部家人照做,谁要是落下某一步,她就会大吼大叫,直至做到为止。双手变得干燥敏感,外套、衬衫被消毒液浸褪了色。盛夏在户外,韩小娟宁可大口喘着粗气,也不摘下口罩。疫情暴发至今,医院,更不用说去餐馆。白天,每隔两小时,她会测一遍体温。到了晚上,她会刷上四五个小时的手机看疫情新闻,然后度过翻来覆去时睡时醒、醒了又睡不着的夜晚。
家人觉得她只是感冒,医院就诊,好对症下药,可她就是不肯,“我又没有防护服,去医院看病万一被感染了怎么办。”近两日,她的失眠加重,偶尔眩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博告诉记者,韩小娟很有可能得了焦虑症。从公共场所回来反复洗手消毒、一头疼脑热就担心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对医院等公共场所恐惧、生病也不愿意去就医、晚上时常失眠,这些都是对病毒蔓延引发的负面情绪的表现。
“疫情期间,人们处在应激状态,会出现恐慌、担心、焦虑、多疑、愤怒、激惹、冲动等常见的心理反应。但在我国疫情防控平稳的现状下,还出现这些症状,而且加重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就需要就医了。”孙博说。
压垮“焦虑者”的,是每一根稻草
“我又在焦虑什么呢,疫情都控制住了啊。”刘嘉媛总会反问自己,而又止不住的囤货。25岁的刘嘉媛单身,在出租屋里囤了个口罩、2L的75%酒精,还有她一年都消耗不完的卷纸、挂面和罐头。
刘嘉媛觉得自己对疫情防护有正确认知,但同时在黑龙江、吉林、北京、新疆等地出现疫情后,原本放下的心,揪起,放下,又揪起。刘嘉媛回想日常说,自家小区人员可以自由出入了,一部分的公共场所的测温卡点成了摆设,很多餐馆、生鲜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内,顾客都不戴口罩。“麻痹松懈的人越来越多,这让我没有安全感。”刘嘉媛说。
孙博分析说,“疫情重来,人们采取的心理防御被击溃。原本相信病毒得到控制,面对疫情再次发生,会再次受到打击,而且更为强烈。”
日常中,人们多少都有些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疏解就会憋出“内伤”。疫情会让负面情绪一次次冲撞人们的心理防线,最终崩塌。在经历持续几个月压力之后,很多人对痛苦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耐受力变得很低。
韩小娟的焦虑来源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疫情后,她和丈夫从家庭月收入1万元降为多元,可每月的房贷、水电消耗等生活成本没有降低,两个儿子的教育支出也没有减少。“我家的好日子太脆弱了,哪天我和我爱人有一个失业,房贷就断供了。更不用想着万一哪天家里有个人再感染上‘新冠’,所以我处处谨慎,不敢出错。”韩小娟对记者倾诉。
除了个人的焦虑,疫情常态化也让人产生了社交焦虑。杨旭每年一到夏天的周末,几乎周周有“饭局”。有的是维系人脉关系的酒局,有的是三五好友聚起来畅饮到凌晨的“发泄局”。杨旭告诉记者,他天生爱热闹,平日里喜欢和朋友打成一片,至今半年没聚餐,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