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八市20202021学年高三3月

怎样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

语文试卷

.3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分。考试用时分钟。

★视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建立起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渐完善。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而由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性,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包括居所、行为言论甚至死亡信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所记载:“(秦始皇)所居宫毋令人……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言论的保密更甚。秦始皇曾因怀疑随行人员泄露了他说的话,下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皆杀之”。除了上述的明确保密要求,统治者还要控制知情范围。秦始皇在外巡行过程中驾崩,随行贴身官员选择秘不发丧,除丞相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由于保密措施严密、知情范围控制严格,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终未泄露。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在这种严苛的保密观下,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为官之道。

在史料中,能够发现当时的统治者曾经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官员要注重保密工作,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天子之命为制,天子之令为诏。”在明确分类的同时,秦代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公文起草、送呈、归档的机构,负责人称为“尚书”。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不仅机构秩序森严,对出任尚书的官员也有保密要求,“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关于公文收发的程序也有《行书律》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

为防止公事文书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都要对公文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传统可以追潮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发展到秦时,将文书的保密处理称为“封”。《法律答问》中记载:“丢失公文,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意为丢失公文,以罪论处,其后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丢失的公文,但所论之罪仍不应免除。秦代对档案归档也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教。”通常情况下,档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宫、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县,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者、改削者死罪,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安全,防止泄密。

(摘编自蒋怿旻《秦代保密文化漫谈》)

材料二:

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女《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这一规定使得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已,提高职业操守。《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由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

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楼”,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古人曾对此作出评论,“明朝有封事,谏臣之心。避人焚谏草,大臣之体”,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达了赞许的看法。

(摘编自《保密工作》杂志年第8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B.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私自拆阅,拆阅者就是“罪皆死不赦”。

C.《卫禁律》规定戍守边城者,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成守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守卫者和主管者徒刑。

D.唐律从细节层面考虑周全。《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已,《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作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言论,并且还要控制范围,这种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它成为了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B.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及其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C.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这样来防止泄密。

D.朱庆余《宫中词》中的“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两句,叙说宫女见面也不能随便说宫中事,怕泄密,可见唐代保密要求的严格。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诗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

A.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唐·王建《宫词》)

C.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D.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唐·罗隐《鹦鹉》)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来看,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变化?

1.B2.A3.A

4.①举例论证,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受挫,都与保密有关。②引用论证,大量引用了唐代法律文献,《唐诗三百首》的诗句等。③正反对比论证,将元稹保密不慎仕途受挫与杜甫谨慎行事受到大众赞许之事进行对比。

5.①保密律法更精细,许多明确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依据。②保密范围有扩大,各级官员、宫女等都可能成为涉密对象。③保密意识更普及,许多保密文化信息隐藏在诗歌中。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拆阅者就是‘罪皆死不赦’”错误。原文没有针对拆阅公文者治罪的明确说明。由原文“《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教’”可知,“罪皆死不赦”是针对“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而的。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这种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它成为了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错误。由原文“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可知,是“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而不是“这种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李白抒发内心愤懑情感的诗句,不涉及保密。

B.“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是对文档收集归档的工作程序,涉及保密性。

C.“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涉及保密性。

D.“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意思是劝君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否则的话,不仅难以说出口,有时还会带来灾难,涉及保密性。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论证手法的能力。

运用举例论证。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列举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受挫的例子,都与保密有关。

引用论证。女《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由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大量引用了唐代法律文献,《唐诗三百首》的诗句等。

正反对比论证。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楼”,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将元稹保密不慎仕途受挫与杜甫谨慎行事受到大众赞许之事进行对比。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由原文“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和“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可知,保密律法更精细,许多明确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依据。

由原文“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和“《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可知,保密范围有扩大,各级官员、宫女等都可能成为涉密对象。

由原文“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可知,保密意识更普及,许多保密文化信息隐藏在诗歌中。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下午五点,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从办公桌底下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撰写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

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傻了眼。

用在消失了几十年之后,霍乱又来了,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洪大夫在“喂,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隔离病人,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组建紧急行动小组;第二,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第三,连夜出发,追踪病人并确定疫点……

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

闻达的“八条”,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就应该有却一直没有配备的正规化设备,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这是霍乱病人肖志平所在的村子。

几经辗转,当我们终于将肖志平带回防疫站时,已是旭日东升。

理想中的紫外线室已经有了,大厅里整齐地挂着崭新的隔离服,地上是一排排油亮的齐膝盖长筒橡胶靴。仅半天时间,整个防疫站旧貌换新颜。

闻达一夜没睡,但他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精光发亮。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那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划出了半径为十公里的警戒圈,大隔离圈内再划小隔离圈,层层进行检疫和预防接种。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

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下午六点,我们全副武装地从防疫站出来,体态臃肿,像太空里的宇航员,笨拙缓慢地爬上汽车。

臭塘村位于工厂和农村的接壤地带,是工厂的废料废渣堆。村子里没什么树木,四周是荒滩和臭水塘。正值晚饭时间,屋顶冒着炊烟,臭水塘边有妇女在洗菜,光屁股的小孩和鸡鸭猪狗在外面玩耍。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背着喷雾器,沿着包围圈散开,准备由外向内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们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抄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要你们来消什么毒?”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沐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没有啊!”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这十四天,我们的睡眠平均每天只有两个半小时。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我们从此有人管了。其实我们哪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回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上车走了。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也许是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鞋底总是嵫嵫地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这两人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

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的清醒认识,发人深思。

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已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此有望改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我”的角色是主人公一流行病医疗专家闻达的同事,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喜不自胜的心理。

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抗击鼠疫的情况,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为后面抗击霍乱的情节做了铺垫。

8.小说三次描写闻达的鞋子,请简要分析每次描写的目的。

9.谈到创作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通过阅读小说,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防疫,有可能消除这种“担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B7.C

8.①第一次突出人物不休边幅、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②第二次写主人公自身价值受到重视,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③第三次突出主人公不注重一己得失、坚守自我的高贵品质。

9.①专业教育存在缺陷,医疗人员缺乏专业培养,以致霍乱来临时慌乱不堪。②有关部门对防疫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应有的医疗设备严重缺乏。③科学知识普及程度不够。医疗队进村遭遇抵抗,村民认为医疗队小题大做。④对专业人才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待遇。闻达临危受命,医疗队付出巨大努力消灭疫情后没有出现“期待的辉煌”。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B.“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错,结合“防疫站本来就应该有却一直没有配备”可知,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防疫工作的轻视。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C.“设备完善后骄傲自得的心情”错,此时设备还未完善,只是开出了单子,“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是因为闻达受到了领导的重视“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因此人物的心情应是“激动兴奋”。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把握能力。

第一次是“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资料堆中徽微摇晃,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鞋与脚不配套”,说明人物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第二次是“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破旧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为何“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因为臭塘村发生霍乱,大家对这个病知之甚少,都不知如何是好,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可见这个细节是表现主人公自身价值受到重视,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第三次是“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个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鞋底总是嗞嗞地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闻达和同事们成功阻止了疫情的爆发,但是群众不知道,“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是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并且“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便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而闻达并没有因此而闹情绪,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主人公不注意一己得失、坚守自我的品质。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文本创作意图以的能力。

本题问作者的担忧包括哪些方面。根据“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于是,在学习流行病各论的时候,这几种传染病的章节是哗哗翻过去的”,可以概括写出“专业教育存在缺陷,医疗人员缺乏专业培养,以致霍乱来临时慌乱不堪”。

根据闻达的八条处理方案,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就应该配备却一直没有的正规化设备,大大小小写满了三页纸,可以概括出“有关部门对防疫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应有的医疗设备严重缺乏”。

根据“男人们拿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次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可概括出“科学知识普及程度不够。医疗队进村遭遇抵抗,村民认为医疗队小题大做”。

根据“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便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可以概括出“对专业人才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待遇。闻达临危受命,医疗队付出巨大努力消灭疫情后没有出现‘期待的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令若此有死而己。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面赐金紫。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廷美草朝辞筠记,为言者所动,责授司封员外郎。八年春,侍上御崇政殿亲试进士,上悯其颜貌臞瘁,即日复拜中书含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B.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C.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D.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借指朝廷;廊庙器,指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B.拾遗,官名,始置于唐朝,分左右拾遗,职责是谏议,即议论政事、给皇帝进言。

C.终制,指完整的丧期。魏晋以来丧制,凡官吏,父母亡故,则应解除官职服丧三年。

D.赠,是指皇帝根据已故官员生前功绩大小给他的后代赏赐官职的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年幼时就显示出写作才华,他品行高尚,有独立思考能力,跟从王昭素学习经典著作时,深人探究经典的义理,往往能提出与老师王昭素截然不同的看法。

B.李穆在洋州通判任上,表现出杰出的断案能力。担任陕州通判时,有官更要求他把陕州收的田赋调到河南去,李穆以当地军粮缺乏为由,没有马上执行命令,因此被免职。

C.李穆的同学卢多逊在皇帝面前对李穆多有美言,皇帝因此表示要重用李穆。后来与卢多逊过于亲密的事,又成为李穆被盲官弹劾的原因之一。

D.皇帝在崇政殿亲试进土时见到李穆,因他容颜憔悴而对他心生怜悯,当天就恢复了他的三个官职。后来又让他担任了翰林学士等几个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

(2)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14.李穆说服李煜投降的辞令为什么能得到皇帝的首肯?请简要分析。

10.A11.D12.A

13.(1)因此豪门大族收敛行迹,权贵不敢以私事干涉政务。(2)李穆是国家良臣,我正要依赖、重用他,他却突然就这样去世,这不是这个人的不幸,是我的不幸啊!

14.①李穆作为宋朝的使者,先说投降与否李煜可以自主;②接着说宋朝兵力雄厚、物资丰富,揭示李煜不能与之抗衡的事实,表示李煜如果不投降恐怕会自留后悔。③说辞切中要害,看似委婉却柔中有刚,所以能得到皇帝的首肯。④善于抓住对方心理。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于是,(朝廷)就先召令李煜入朝。任命李穆为使者。李穆到江南传达皇上旨意,李煜以有病推托,并且说:“我侍奉朝廷而希望保全自己,现在如果这样,倒不如死了算了。”

“以穆为使”主语是朝廷,“以……为”是谓语,“使”是宾语,结构完成,后面断开;“穆”是“至”和“谕旨”的主语,应在“谕旨”后断开;排除C;“煜”是“辞以疾”的主语,在“煜”前断开;排除D;“全济”是一个词语,都做“望”的宾语,且“今”一般表示说如今的情况,用在句首,应在“今”前断开,排除B。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给他的后代赏赐官职”错。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赠工部尚书”是指追封李穆为工部尚书。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往往能提出与老师王昭素截然不同的看法”于文无据,原文王昭素说的“往往出吾意表”,意思是“往往使我意外”。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豪右,豪门大族;屏迹,收敛行迹;干以私,状语后置句

(2)遽,突然;沦没,死亡;穆,国之良臣,判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先看李穆的说辞。“朝与否,国主自处之”,先说投降与否李煜可以自主,这样让李煜不反感;“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接着说宋朝兵力雄厚、物资丰富,揭示李煜不能与之抗衡的事实,表示李煜如果不投降恐怕会自留后悔。整个说辞柔中带刚,能抓住对方的心理,切中肯綮。因此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参考译文: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县人。(李穆)年幼时就能写文章,有优异的品行。他走路时拾到别人遗失的物品,一定要寻访到失主归还。(李穆)跟随王昭素学习《易经》及《庄子》《老子》等书。尽力探究作品的义理。王昭素对李穆说:“你所领悟的都是精微的义理,常常出乎我的意科。”(王昭素)又对人说:“李穆将来能成为肩负朝廷重任的人。”后周显德初年,李穆以进士身份担任郢州、汝州的从事,升任右拾遭。宋朝初年,以殿中侍御史身份被选任为洋州通判。李穆到了洋州,处理积滞的案件,没有拖延的诉讼案件。调任陕州通判,有关官吏要把陕州田赋调到河南,李穆以本州军备不足为由,没有马上听从命令,因此被免职。(李穆)又因为选拔官吏的问题被免除了先前的职务。当时。他的弟弟李肃担任博州从事,李穆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兄弟共同学习,心志淡泊。开宝五年,(李穆)以太子中允身份被征召。第二年,(李穆)被授予左拾遗、知制诰。李穆与卢多逊同门受业,太祖曾对卢多逊说:“李穆生性仁惠善良,文章学识之外,没有他喜欢的。”卢多逊回答说:“李穆操守品行端方正直,处事不因为生死而改变节操,是仁善而勇敢的人。”太祖说:“如果是这样,我要任用他。”当时,(朝廷)将要进攻江南,已经部署了各位将领的兵力。但还没有发兵的理由。于是,(朝廷)就先召令李煜入朝。任命李穆为使者。李穆到江南传达皇上旨意,李煜以有病推托,并且说:“我侍奉朝廷而希望保全自己,现在如果这样,倒不如死了算了。”李穆说:“入朝不入朝,你自己决定。然而朝廷军队精锐,物力雄厚丰富,你恐怕不容易抵挡其锋芒,应该仔细考虑,切莫让自己后悔。”出使回来,详细地报告情况,皇上认为他传旨抓住了要点。江南人也认为他说的话很实在。太平兴国初年,转任左补阙。兴国三年冬天,加授史馆修撰、判馆事,皇上亲自赐给他金印紫绶。兴国四年,跟随皇上出征太原回来后,又被授予中书舍人之职。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获赐衣带、银器、缯彩。兴国七年,因为与卢多逊亲昵,又因为替秦王廷美草拟朝辞笏记,被谏官所弹劾,降职授予司封员外郎。兴国八年春,陪侍皇上在崇政殿主持进士考试,皇上怜悯他瘦弱憔悴,当天即又授予他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五月,又征召他为翰林学士。六月,任开封府知府,判断精细敏捷,奸佞狡猾之徒无从借贷,因此豪门大族敛迹,权贵不敢以私干政,皇上更加了解他的才能。十一月,升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一个多月之后,回家为母亲守丧,不久,服丧未满即官复原职。李穆多次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守丧到三年期满,然而皇上下诏坚持要他复职,李穆更加哀痛忧伤,竭尽礼仪。兴国九年正月,早晨起床后正准备上朝,癫痫发作猝死,享年五十七岁。皇上听说他去世,哭着对近臣说:“李穆是国家的良臣,我正要倚重任用他,却突然去世,这不是这个人的不幸,是我的不幸啊!”追赠他为工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①(其一)

[明代]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②。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①明武宗正德元年(6年)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②桂枝句: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蹊路”照应“道中”,“诸贤相送”照应“诸门人送”。

B.首联通过“蹊路高低”“乱山”“间关”等词语,写出了分别时行走的道路艰难和漫长。

C.全诗紧扣一个“愁”字,借溪云、风雪等景物,抒发诗人边地谪居的压抑感和失落感。

D.送别之际,诗人叮嘱学生们不必勤写书信来问候,要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钻研学问上。

16.这首诗展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5.C16.①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心地仁厚、重学善教的形象;②首、颔两联,重在表达诗人在离别时对学生们的感激、难舍之情,展现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面;③颈、尾两联,重在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诗人重学善教的一面。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C.“抒发诗人边地谪居的压抑感和失落感”错,这首送别诗写得哀而不伤。对门下弟子学有所成的期望是全诗情感的中心。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组诗写离别的愁绪,但意境开阔,伤别而不哀怨。诗人把希望离开龙场却又舍不得与诸子分离的茫然情愫如实写来,词情深婉,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山路、溪云、风雪的衬托,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守仁与学生感情之凝重。

前两联写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面对学生依依不舍的送别,王守仁心怀感激,他称学生为“诸贤”,描写他们在乱山高低不平的小路上相送,用“愧”字表达自己的感情,展现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面;

后两联写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等着听你们登科及弟的喜讯。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的研究学问。一方面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重要的是勉励学生,“桂枝秋殿听跻攀”,期望学生能在科举中蟾宫折桂;“别后吾言在订顽”,勉励学生要努力研究学问。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诗人重学善教的一面。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后主刘禅处理宫中大小事情如能和侍中侍郎商议后实施,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借用吕尚、伊尹受重用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抱有希望和信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常用“明月”这一自然之景寄托情怀。宋代苏轼就写过这样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必能裨补阙漏(2).有所广益(3).闲来垂钓碧溪上(4).忽复乘舟梦日边(5).月出于东山之上(6).徘徊于斗牛之间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裨”“阙”“碧”“徘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赞成的概率要多得多。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拒绝,就是这个“不为”。

B.这个“不为”,就是拒绝。

C.这个拒绝,就是“不为”。

D.“不为”,并不意味着拒绝。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18.B19.C

20.改为:纵观我们一生,选择拒绝的概率,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概率要高得多。(或改为: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前文说“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选择“不为”开头衔接更紧密,排除AC;前后的意思是要懂得拒绝,“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因此D项的“并不意味着拒绝”与文意不符。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运用比喻,将成功的路径比喻为“花径”。

A.黄鹤飞不去过去,猿猱无法攀援,这是夸张和拟人;

B.“红”运用借代手法,指泪痕;

C.“雪”运用比喻,将浪花比喻为“雪”;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运用对偶。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机会”与“概率”搭配不当。可以都用“机会”,也可以都用“概率”。注意“机会”要搭配“多”,“概率”要搭配“高”。

改为: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概率,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概率要高得多。或改为: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除了遗传因素,以及不当的用眼习惯外,研究显示,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儿童近视的过程中起了作用。

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专家的研究表明,处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眼底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延长;音响超过45分贝时,40%的人瞳孔散大;达到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下降20%,同时伴有色觉能力削弱。

①。甜食为酸性食物,一方面大量消耗体内的钙元素,另一方面升高血糖,改变晶体渗透压,是导致近视眼形成的又一祸根,要监督孩子少吃为妙。

睡眠不足。10-13岁是近视眼形成的高峰期。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紊乱。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③。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

22.为了预防儿童近视,父母该怎么做?请结合上文概括说明。(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1.①爱吃甜食;②此年龄段的孩子若睡眠不足;③有保护视力的作用。

22.①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②使孩子远离噪声环境;③监督孩子少吃甜食;④使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面说的吃甜食的危害,以及“要监督孩子少吃为妙”,可知这里是说孩子“爱吃甜食”,句子格式要与“睡眠不足”一致;

第二空,讲的是睡眠不足的危害,结合后面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紊乱”“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可知这里是说“此年龄段的孩子若睡眠不足”;

第三空,联系前文的“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可知是说充足的睡眠“有保护视力的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提到“除了遗传因素,以及不当的用眼习惯外……”,说明用眼习惯对预防近视有作用,据此概括出“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

第二段是说噪声对孩子眼睛的影响,“处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眼底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延长;音响超过45分贝时,40%的人瞳孔散大;达到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下降20%,同时伴有色觉能力削弱”,噪声越大,最孩子眼睛伤害越大,据此概括出“使孩子远离噪声环境”;

第三段是说吃甜食对孩子眼睛的伤害,“一方面大量消耗体内的钙元素,另一方面升高血糖,改变晶体渗透压”,据此可概括出“监督孩子少吃甜食”;

第四段讲睡眠不足的危害,“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紊乱”,据此可概括出“使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视频演讲中表示,世界上有数不清的年轻人,会以很多科学家,包括这次参会的科学家为偶像,“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成为偶像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通过偶像,让年轻人学到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更多地问问为什么。”

“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年以来,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江西九江消防救援支队、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等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和徐振明、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党员干部代表黄诗燕和毛相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请从“更多地问问为什么”这个角度出发,谈谈你对这些先进人物或群体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例文:

让偶像精神照亮时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每个时代的偶像都是不同的,但偶像的精神却基本一致,那就是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他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他们做出了非凡的成绩,成为了自己所属时代的榜样和标杆。

为什么要学习偶像?因为偶像的精神力量可以照亮时代。

不管在哪一个时代,偶像的力量都不可低估。从董存瑞到雷锋,从焦裕禄到陈景润,从袁隆平到杨利伟,偶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

进入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偶像精神的引领。偶像之所以成为偶像,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一些品质发挥到了极致。敬业是他们共同的人生品质,也是他们共同的人生信条,每一个真正的偶像,都首先是一个兢兢业业地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的人。郑德荣,几十年如一日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成为学生们心中的精神导师和人生偶像。吃苦是他们共同的生活信仰。钟扬,为了储存植物基因宝藏,16年間,他在青藏高原跋涉数十万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数千万颗种子;王继才,为了祖国的平安,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守岛30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榜样的这些品质,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励和鼓舞着人们不断进取,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新的时代需要偶像的精神。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够吸引人,因为其自身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在新时代,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需要更多样的偶像作为自己的榜样。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向而行,他坚持真理,敢说真话,在抗疫一线鞠躬尽瘁;73岁的李兰娟院士星夜出击,率先提出“封城”主张,表现出在重大事件面前的果敢冷静。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妻子同为医护被感染,他却顾不上照顾妻子,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奋战了30余天。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发自肺腑之言,让我们心悦诚服地感动。快递小哥汪勇,在整个春节里,无偿义务接送医务人员,并为他们送去盒饭和医疗器材。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将温暖聚拢,守护着冬日里逆行的身影。

还有更多的“白大褂”“红马甲”“蓝警服”筑起防控疫情的严密防线,向世人展示疫情防控的中国力量和责任担当,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硬核”偶像。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让偶像精神照亮时代,当我们面对选择而不知所措时,我们能从他们的人生故事中找到答案;当我们面对困难而想要退缩时,我们要从他们身上找到勇气;当我们安于现状止步不前时,我们要从他们的精神中得到激励,从而奋然前行,实现生命的价值。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本次作文给了两则材料,一是钟南山对“偶像”的看法,他认为年轻人对偶像不能盲从,“让年轻人学到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更多地问问为什么”;二是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时代楷模”的典型事迹,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值得我们学习的时代楷模。作文要求从“更多地问问为什么”这个角度出发,谈谈你对这些先进人物或群体的看法。扣住“为什么”,可以从“为什么表彰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他们”“怎么样学习他们”“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偶像和时代楷模”等方面展开思考。结合材料中的先进典型。挖掘他们事迹的内涵,围绕“偶像观”“奋斗观”“成才观”等表达自己的看法。

1.崇拜偶像,不只是崇拜荣誉;

2.树立全新的、健康的偶像观;

3.努力的意义,在于成为时代最需要的人;

4.成功,要经得住检验;成功的背后,其实是无私、无畏、无我。

1.这些偶像都具有时代的鲜明印记,反映着人们精神的光芒,铭刻着人们思想、道德的高度。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坚持不懈地继续创新。这才应当是21世纪的偶像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反观现在,一些娱乐明星已经成为了“偶像”的主体,许多“粉丝”盲目追求这些“偶像”,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种盲目的冲动与狂热已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冲击着我们的三观,不利于先进文化的树立和发展。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需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特质,而世界之所以能不断向前发展成更好的模样,正是由于处在时代前沿的偶像们的正向引领。所谓的大时代并非虚无而不可撼动的无源之水,而是千千万万个小人物追随着时代选择的偶像,以合力共同推动着发展蜕变。而那新的时代则有着新的需求,有着新的价值取向,有着新一批偶像站在时代的浪尖起舞,继续引领人们连缀成一片星海,照亮通向山河坦荡、日月同辉的未来。

3.学习时代偶像,坚定爱国信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爱国是人世最真挚持久的情感。正是因为爱国,这些英雄们毅然辞别了国外的高薪工作,将年华付诸奋斗,只为看到一个更好的中国。面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我们要投入最深沉的情感,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因为祖国在给我们提供强大的后盾。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护照也许不能带你去任何一个国家,但它却可以将你从任何一个国家带回来。”鲁迅先生说:“你所站立的地方即是你的中国。”我们要从时代偶像上汲取爱国力量,坚定爱国信念。同学们,无论海角与天涯,祖国所在的地方,就是我们心之所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