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几块废弃的布,几根细细的线,经过母亲神奇的手,成了我们脚下结实的鞋子,那鞋伴随着我们的童年。
现代人很少穿布鞋了,可我们那时候布鞋是标配。我家六兄妹穿的布鞋都是母亲做的。
做布鞋关键是扎鞋底。母亲将废旧布洗干净,剪成和搓衣板大小差不多的布块,然后贴在搓衣板上,贴一层布,刷一层浆糊,再贴一层布,如此四五层即可。浆糊是用面粉做的,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然后把贴有布块的搓衣板放在太阳下面,不能暴晒。等布块干了,从搓衣板上拉下来,用熨斗烫一下,这样有一定的厚度。根据鞋的大小,在布块上面划印子剪下来,这个就是鞋底的雏形。
布鞋耐穿不耐穿,鞋底是根本,布块是不能直接做鞋底的。鞋底只有扎得结实才能使用。什么是扎?就是在布块上用线一针上一针下对穿,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而结实不结实的另一个关键是要看扎鞋底的线。扎鞋底的线,要用麻线,麻线比一般的线要粗、有牢度。但麻线不是一直有的,母亲就自己做麻线。母亲将几根细的线并在一起,然后扣在吊锤上,旋转吊锤,细的线就成了麻线(平时我们说的拧成一股绳,就是这个道理),将麻线打结,这样就制成了。据说,将厂里发的纱手套拆下来的线就可以直接当麻线派用场,不过,我从来没有看见母亲用纱手套当麻线使用。
万事俱备,正式开工了,只见母亲用锥子在鞋底上轻轻戳了一下,用顶针箍将针穿到对面,然后一个反转,针又转到正面来。只看见线穿来穿去,只听见吱吱的声音在作响,没有多少时间,一只鞋底完工。母亲扎的线就像缝纫机踩出来的,无论是横竖和斜向都是笔直的。我看不难啊,我想帮助母亲减轻负担,就试着也扎几针。见人挑担不吃力,由于用力不当,才一会工夫,就折断了几根针,手上还打了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勉强纳的几行,针脚也是长的长,短的短,歪七扭八的。
鞋底完工以后,开始上鞋。所谓上鞋,就是把鞋面(也有称鞋帮的)和鞋底缝到一起,单鞋是圆口鞋,棉鞋是蚌壳鞋,鞋面也是母亲做的,就这样,一双漂亮的圆口鞋或者棉鞋就做成了。母亲做的布鞋通爽,透气,舒适且轻便。布鞋穿几天以后要楦一下,所谓楦,是木头做成的鞋的形状、规格与鞋的大小必须一致,用工具将“木头鞋”塞进鞋里,实际上就是固定整形过程,这样楦出来的鞋,穿起来美观、合脚。这还不算,穿一段时间后,还要打鞋桩,在鞋底打上轮胎底,这个过程就像给马安上马蹄铁一样。
几块废弃的布,几根细细的线,经过母亲神奇的手,成了我们脚下结实的鞋子,那鞋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并永远走进我们的心里。(郑自华)
我要